文章解析

sòng
zhī
shì
láng
zhì
zhèng
guī
shān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jīn
huá
guì
guī
xīn
bái
jiāng
shān
jiù
zài
xuān
miǎn
xiàng
lái
xiào
yǒng
shuí
dāng
gòng
dēng
lín
wèi
suǒ
hào
rán
jiǒng
shì
rén
shū

译文

儒家的学业如金华般珍贵,归隐之心像孤独的白鹤。江山依旧存在,而官场的荣华富贵向来与自己无缘。吟诗长啸有谁相伴,登高临远也不需要人搀扶。心胸浩然地知晓这种快乐,与世人截然不同。

逐句剖析

"儒业金华贵":儒家的学业如金华般珍贵,

"归心白鹤孤":归隐之心像孤独的白鹤。

"江山依旧在":江山依旧存在,

"轩冕向来无":而官场的荣华富贵向来与自己无缘。

"啸咏谁当共":吟诗长啸有谁相伴,

"登临未索扶":登高临远也不需要人搀扶。

"浩然如此乐":心胸浩然地知晓这种快乐,

"迥与世人殊":与世人截然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其一)》是北宋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司马光送别李益之侍郎致仕归庐山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李益之选择归隐生活的理解与赞赏。首联点明李益之儒业有成却选择归隐,归心如同孤独的白鹤般坚定。颔联通过江山依旧、轩冕无求,体现出李益之对官场荣华的淡泊。颈联描绘了李益之归隐后吟诗登临的自在生活。尾联则强调李益之心胸浩然,能体会到与世人不同的快乐,突出了归隐生活的独特与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儒业金华贵,归心白鹤孤”:“儒业金华贵”,“金华”常用来比喻美好、珍贵的事物,这里将儒业比作金华,强调李益之在儒家学问上的造诣和成就。“归心白鹤孤”,把归隐之心比作孤独的白鹤,“白鹤”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超脱,形象地表现出李益之归隐决心的坚定和心境的超脱,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江山依旧在,轩冕向来无”:“江山依旧在”,描绘了自然江山的永恒不变,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轩冕向来无”,“轩冕”代表官场的荣华富贵,表明李益之一直以来对官场的不热衷和不追求,进一步体现了他归隐的思想根源,即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啸咏谁当共,登临未索扶”:“啸咏谁当共”,“啸咏”是一种文人表达情感、抒发胸怀的方式,此句表现出李益之在归隐后吟诗长啸时无人相伴的孤独,但这种孤独并非消极的,而是一种享受自我的状态。“登临未索扶”,描绘了李益之登高临远时不需要人搀扶的情景,体现出他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与自在,进一步展现出他归隐生活的闲适和惬意。“浩然知此乐,迥与世人殊”:“浩然”形容李益之心胸开阔、豁达,“知此乐”表明他深知这种归隐生活所带来的快乐。“迥与世人殊”,强调这种快乐与世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带来的快乐截然不同,突出了李益之归隐生活的高尚和独特,表达了诗人对李益之生活态度和精神的赞美和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上郡南三十里有相思亭在太山之麓二水所交平》

下一篇:宋·司马光《寄陕西提刑江学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