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于太古暖于春":比远古还要淳厚,比春天还要温暖,
"耳目无营见道真":耳目没有世俗的营求,才能见到大道的本真。
"果使屈原知醉趣":如果屈原真的懂得醉酒的乐趣,
"当年不作独醒人":当年就不会做那个独自清醒的人了。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厚于太古暖于春”,开篇以奇特的对比勾勒意境。“太古”象征着原始的淳厚,“春”代表着温暖的生机,诗人用“厚于”“暖于”将醉后的感受与这两者相比,突出了醉境中那种比远古更淳厚、比春天更温暖的独特体验。语言看似平实,却通过对比手法,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耳目无营见道真”,紧承上句,阐释醉后的精神状态。“耳目无营”指耳朵和眼睛不再为世俗事务奔波操劳,摆脱了外界的纷扰,“见道真”则点明在这种状态下,才能体悟到事物的本真道理。这一句从内在感受出发,将醉境与对真理的认知联系起来,既写出了醉后的清净,又暗含着对摆脱俗务、回归本真的向往。“果使屈原知醉趣”,转入用典,提及屈原这一历史人物。屈原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形象闻名,诗人假设“屈原知醉趣”,巧妙地将屈原的“独醒”与“醉趣”形成对照,为下文的感慨做了铺垫。这里的用典不晦涩,既关联了历史人物的特点,又自然地引出了对“醉趣”的进一步思考。“当年不作独醒人”,承接上句,抒发感慨。在假设屈原知晓醉趣的前提下,得出他“不作独醒人”的结论。这一句并非否定屈原的坚守,而是通过这种设想,强调了醉趣中蕴含的超脱与释然,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能让人摆脱烦恼、体悟本真的醉境的认同,情感含蓄却意味深长。
上一篇:宋·司马光《送茹屯田知无为军》
下一篇:宋·司马光《赠学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