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tún
tián
zhī
wéi
jūn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dié
míng
náo
yíng
hòu
xīn
jūn
jié
jié
huái
jīn
liáo
yīng
xiù
guò
xiāng
zuò
yǐn
zhāng
jīng
rén
bèng
duǎn
féi
shuǐ
nuǎn
yuán
cháo
chūn
shǐ
使
jūn
róng
duō
shǎo
yóu
shì
dāng
nián
shū
jiàn
shēn

译文

重叠的鼓声和鸣响的铙钹声中,人们迎接新的官员到来,军旗高高地斜插在淮河渡口边。你姑且穿着绣衣荣耀地经过故乡,不要做出张扬炫耀的举动来惊扰老朋友。水边的荻草长出短短的新芽,淝水的水温已经变暖,漅湖之上荷叶圆圆,浮现水面,一片春意盎然。你此次前去担任知州会有多少荣耀啊,可别忘了你还依然有着当年那种书生投笔从戎的豪迈气概。

逐句剖析

"叠鼓鸣铙迎候新":重叠的鼓声和鸣响的铙钹声中,人们迎接新的官员到来,

"军牙孑孑倚淮津":军旗高高地斜插在淮河渡口边。

"聊应衣绣过乡曲":你姑且穿着绣衣荣耀地经过故乡,

"不作引章惊故人":不要做出张扬炫耀的举动来惊扰老朋友。

"荻迸短芽淝水暖":水边的荻草长出短短的新芽,淝水的水温已经变暖,

"荷浮圆叶漅湖春":漅湖之上荷叶圆圆,浮现水面,一片春意盎然。

"使君此去荣多少":你此次前去担任知州会有多少荣耀啊,

"犹是当年书剑身":可别忘了你还依然有着当年那种书生投笔从戎的豪迈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茹屯田知无为军》是宋代司马光所作的七言律诗。首联“叠鼓鸣铙迎候新,军牙孑孑倚淮津”描绘出热闹隆重的场景。颔联“聊应衣绣过乡曲,不作引章惊故人”,体现出茹屯田低调亲民的形象。颈联“荻迸短芽淝水暖,荷浮圆叶漅湖春”则笔锋一转,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尾联“使君此去荣多少,犹是当年书剑身”,表达了对茹屯田此去任职的美好期许。整首诗既展现出欢迎新任长官的热烈氛围和地方春日景色,又表达了对茹屯田的赞美与期望,情感真挚,语言凝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叠鼓鸣铙迎候新,军牙孑孑倚淮津”两句描写的是迎接新任官员的盛大场面。“叠鼓鸣铙”描绘出鼓乐齐鸣的热闹氛围,“叠鼓”指急促的鼓声,“鸣铙”则是敲响铙钹,这种热闹的鼓乐声营造出欢快且隆重的氛围,突出了迎接仪式的热闹与隆重。“迎候新”直接表明这是在迎接新到任的官员,即茹屯田。“军牙孑孑倚淮津”中,“军牙”指军旗,“孑孑”形容军旗高高飘扬、随风招展的样子,展现出一种威严感;“倚淮津”点明了地点在淮河渡口,说明欢迎的队伍早早来到渡口等待,体现出当地民众对新任官员到来的重视。“聊应衣绣过乡曲,不作引章惊故人”两句则刻画了茹屯田的形象与品格。“聊应衣绣过乡曲”中,“衣绣”有衣锦还乡之意,表明茹屯田此次任职是回到家乡附近,这是一种荣耀;“聊应”则有一种谦逊、低调的意味,说明他并非是为了炫耀而归。“不作引章惊故人”进一步体现他的低调,“引章”可理解为大张旗鼓的排场,他不愿以盛大的排场惊扰故乡的故人,表现出他为人的亲和、不张扬,没有因官职而摆架子。“荻迸短芽淝水暖,荷浮圆叶漅湖春”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前一句中,“荻迸短芽”描绘了荻草长出短芽的动态,一个“迸”字,生动地写出了荻草蓬勃的生命力,在温暖的春天奋力生长;“淝水暖”点明季节是春天,温暖的河水是春天到来的标志,也为荻草发芽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后一句里,“荷浮圆叶”描绘出荷叶刚刚浮出水面的姿态,圆圆的荷叶漂浮在水面上,充满了清新的美感;“漅湖春”表明这是漅湖春天的景色,展现出湖水在春天的灵动与美丽,也暗示着新的开始与希望,为全诗增添了清新自然的气息。“使君此去荣多少,犹是当年书剑身”是对茹屯田的劝勉与期望。“使君此去荣多少”中,“使君”是对茹屯田的尊称,此句表达了对他此次赴任所获荣耀的感慨,指出他即将前往无为军任职,这是一种荣耀加身的体现。“犹是当年书剑身”则是提醒他不要忘记过去刻苦读书、努力进取的经历,即使如今有了荣耀,也要保持当年的初心与志向,不要在官场中迷失自我,要凭借曾经的学识和努力,在新的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为当地百姓谋福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苏门先生》

下一篇:宋·司马光《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