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鹘日边来":白色的鹘从太阳旁边飞来,
"一息万里遥":一口气就能飞行万里之遥。
"横飞碧海晴":在晴朗的碧海上横空飞翔,
"六翮寒萧萧":它的翅膀带着凛冽寒意。
"轻如朔雪花":身体轻盈得如同北方的雪花,
"迥与长风飘":远远地随着长风飘荡。
"倾身叠绀爪":俯身收起青紫色的利爪,
"吟啸何晓哮":它的鸣叫是多么响亮。
"瞥来疾惊电":忽然飞来快如闪电,
"欻起先扶摇":迅猛起飞如同乘旋风直上。
"遂令狐与狸":于是使得狐狸和野猫,
"不敢矜凶妖":不敢再夸耀自己的凶残。
"罻罗不可取":捕鸟的网也奈何不了它,
"灭影还云霄":消失身影返回云霄。
"世人莫得见":世上的人很难见到它,
"粉绘图轻绡":只能用粉墨在薄绢上描绘。
"凛然堂牖间":挂在堂屋窗前令人敬畏,
"霜气生春朝":在春天早晨也生出霜寒之气。
"风雨夜如墨":在风雨交加漆黑的夜晚,
"古木无鸣枭":古老的树上没有恶鸟鸣叫。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首句至“吟啸何晓哮”,“白鹘日边来,一息万里遥。”开篇从白鹘的来历与气势入手,“日边来”赋予其神秘而高远的出身,“一息万里遥”则夸张地表现其飞行速度之快、能力之强,瞬间勾勒出一个超凡的形象。“横飞碧海晴,六翮寒萧萧。”从形象塑造角度,描绘白鹘在碧海晴空横飞的姿态,“横飞”展现其飞行的豪迈,“六翮寒萧萧”通过对翅膀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凛冽、威严的氛围。“轻如朔雪花,迥与长风飘。”运用比喻,将白鹘比作朔雪花,突出其轻盈;“迥与长风飘”则强调其与风相伴、自由翱翔的状态。“倾身叠绀爪,吟啸何晓哮。”从动作与声音方面刻画,“倾身叠绀爪”写其蓄势待发的姿态,“吟啸何晓哮”以其响亮的叫声,增添威武之感。这几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白鹘矫健、勇猛且自由的形象。“瞥来疾惊电”至“灭影还云霄”,“瞥来疾惊电,欻起先扶摇。”运用比喻和夸张,“瞥来疾惊电”将白鹘的快速出现比作惊电,“欻起先扶摇”化用庄子典故,表现其振翅起飞的迅猛与高渺。“遂令狐与狸,不敢矜凶妖。”从侧面烘托,以狐与狸因白鹘的威慑而不敢行凶,突出白鹘的强大威慑力。“罻罗不可取,灭影还云霄。”进一步强调白鹘的机智与超凡,它能避开罗网,消失于云霄,展现其自由不羁、不受束缚的特质。这几句通过多种表现手法,深化了白鹘英勇、威严且自由的形象。“世人莫得见”至结尾,“世人莫得见,粉绘图轻绡。”表明白鹘的神秘,世人难以见到其真容,只能通过画来了解。“凛然堂牖间,霜气生春朝。”从感受上,描绘白鹘图挂于堂间给人的感觉,“凛然”“霜气”营造出一种肃杀、威严的氛围。“风雨夜如墨,古木无鸣枭。”以环境烘托,在风雨如墨的夜晚,因白鹘的威慑,古木上没有恶鸟鸣叫,进一步强化白鹘的威慑力,也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安稳之感。这几句从不同角度,以白鹘图为切入点,烘托出白鹘的强大影响力与神秘气质。
上一篇:宋·司马光《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