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崖双起秋云齐":青苍崖壁两两崛起,与秋云相齐,
"乱峰迸出如攒犀":错落峰峦突兀而出,如攒聚的犀角般尖锐。
"石棱涩不容马蹄":石棱粗糙硌脚,马足难行,
"下马步入荆榛豀":遂下马步行,踏入荆棘丛生的溪谷。
"瀑泉沃雪拖白霓":瀑泉飞泻如沃雪般莹白,拖曳着白虹般的光带,
"落潭横引成清溪":落潭之水横流成溪,清澄可鉴。
"老木长藤咫尺迷":老树盘曲,长藤蔓延,咫尺之间竟迷失路径,
"兴阑欲出忘东西":游兴将尽欲寻归途,却已不辨东西。
# 阑:一作兰。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苍崖双起秋云齐”一句,描绘出两座苍劲的山崖拔地而起,仿佛与秋日的云朵平齐。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以“苍崖”点明山崖之色,尽显其古朴厚重,而“双起”突出山崖的巍峨并立之态,“秋云齐”更是从侧面烘托出山崖之高,直入云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为全诗奠定了豪迈大气的基调。“乱峰迸出如攒犀”,此句描写众多山峰杂乱地突兀而出,好似密集攒聚的犀牛角。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将乱峰比作攒犀,生动地展现出山峰的尖锐、林立且形态各异,“迸出”二字更赋予山峰一种动态之感,仿佛它们是突然从大地中喷发而出,充满了力量,进一步渲染出此地山峰的奇崛与壮美。“石棱涩不容马蹄”,写道路上的石头棱角分明且表面粗糙,致使马蹄难以踏行。此句从行路的艰难这一细节入手,通过对石棱“涩”的特点刻画,侧面表现出所处之地的荒僻与未经修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前行之不易,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真实感与生活气息。“下马步入荆榛豀”,诗人因道路崎岖,不得不下马步行,踏入那荆棘丛生、榛莽遍布的山溪之中。此句既承接上句,又进一步展现出诗人对探寻此地的执着,即便道路艰难,也阻挡不了其深入山林溪涧的脚步,从中可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奇景的向往与好奇之心。“瀑泉沃雪拖白霓”,此句将瀑布比作如白雪般倾泻而下、拖着白色霓虹般的水流。诗人用“沃雪”形象地描绘出瀑布水色的洁白纯净,如同雪浪滚滚;“拖白霓”则以极为生动的笔触,写出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如霓虹般的光芒,且其形态蜿蜒如带,将瀑布的壮美与瑰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极具画面感。“落潭横引成清溪”,描绘瀑布落入水潭后,又横向引出一条清澈的溪流。“落潭”承接上句瀑布的流向,“横引”则生动地表现出水流从潭中引出时的姿态,给人一种灵动之感,而“成清溪”点明了瀑布落下后形成的新水流清澈的特点,使画面从磅礴的瀑布过渡到清幽的溪流,富有变化。“老木长藤咫尺迷”,写高大古老的树木和长长的藤蔓相互缠绕,即使近在咫尺也让人迷失方向。诗人通过对老木长藤繁茂缠绕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神秘的氛围,突出此地山林的原始与荒芜,“咫尺迷”三字更是强化了这种迷失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兴阑欲出忘东西”,诗人在此美景中兴致盎然,想要走出山林时却忘记了东西方向。此句从诗人自身的感受出发,以“忘东西”这一行为,侧面烘托出此地景色之迷人,让诗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悠然自得的情趣,使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下一篇:宋·司马光《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