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喧桃李蹊":在喧闹、游人众多的桃李盛开的小径旁,
"何妨笑幽草":又何必嘲笑生长在幽静之处的小草呢。
"但愿保天真":只希望能保持住自然本真的状态,
"徐共春风老":慢慢与春风一同老去。
# 共:一作花。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喧喧桃李蹊,何妨笑幽草”,通过描绘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状态来展开。“喧喧桃李蹊”,生动地勾勒出桃李花开时节的繁盛之景。“喧喧”二字,仿佛让人听到了人群在桃李树下穿梭观赏的喧闹声,展现出桃李的艳丽和受众人追捧的情景。与之相对的是“幽草”,它默默生长在幽静之处,不被人注意。这种对比,不仅仅是植物外在形象和所处环境的对比,更像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映射:桃李代表着那些在世俗眼光中耀眼、被众人追捧的事物,而幽草则象征着不被关注、处于边缘却坚守自我的存在。“何妨笑幽草”一句是诗人的反问,体现了诗人的态度。在世俗观念中,幽草或许会被嘲笑,因其没有桃李的繁华。但诗人却对此表示质疑,他认为这种以世俗眼光来评判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也为后文赞美幽草的天真自然做了铺垫。“但愿保天真,徐花春风老”是诗人情感的升华和主题的表达。“但愿保天真”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心愿,这里的“天真”是野花(幽草)最宝贵的品质。诗人希望野花能够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保持自己自然纯真的本性,不被外界的繁华和喧嚣所改变。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本真的崇尚,也反映出他对世俗浮华的一种超脱态度。“徐花春风老”则是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描绘。“徐”字体现出野花生长和凋谢的缓慢过程,在春风的轻抚下,野花从容地经历着生命的历程。它没有像桃李那样在短暂的绚烂后可能面临快速的凋零,而是以一种自然、缓慢的方式在春风中老去。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野花的赞美,通过野花在春风中自然老去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顺应自然、坚守本真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推崇,也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另一种美好——那是一种不被外界干扰,坚守内心、顺应自然的宁静之美。
上一篇:宋·司马光《独乐园七题·读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