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董仲舒":我喜爱董仲舒,
"穷经守幽独":他深入钻研经书,坚守在幽静独处之中。
"所居虽有园":他居住的地方虽然有园林,
"三年不游目":但三年都不曾去观赏景色。
"邪说远去耳":歪理邪说都远离他的耳朵,
"圣言饱充腹":圣人的言论却让他内心充实。
"发策登汉庭":他凭借对策登上汉朝的朝廷,
"百家始消伏":诸子百家的学说开始消散隐没。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此句开篇点明诗人对董仲舒的喜爱之情。“穷经”表明董仲舒深入钻研儒家经典,体现出他治学的专注和勤奋。“守幽独”则描绘出他在学术追求上的孤独与坚守,不随波逐流,一心沉浸于对经书的探究之中。诗人通过对董仲舒这一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他专注治学精神的高度赞赏,也为后文进一步阐述董仲舒的品德和成就奠定了基础。“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所居虽有园”说明董仲舒居住的地方有园林,本是可以享受自然美景之处。“三年不游目”则强调他为了专注于学术研究,即使身处有园林的环境中,三年都未曾观赏园景。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出董仲舒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他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经书的钻研上,进一步突出了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治学态度。“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邪说远去耳”体现了董仲舒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他坚决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学说,使自己的思想不受其干扰。“圣言饱充腹”则表明他勤奋研读儒家经典,将圣人的言论充分吸收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邪说”和“圣言”,强调了董仲舒在学术上的正统性和纯粹性,他以弘扬圣道为己任,致力于传播正确的思想和学说。“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发策登汉庭”讲述董仲舒通过向汉武帝提出建议和策略,得以进入朝廷施展自己的才华。“发策”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才能,他能够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百家始消伏”则说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在朝廷得到认可后,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百家学说逐渐式微。这一句凸显了董仲舒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他的学说为汉朝的文化统一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宋·司马光《馆宿遇雨怀诸同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