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孤垒荒凉":登上荒凉孤寂的营垒,
# 垒:军用建筑物。,孤垒:孤零零的昔日营垒。
"危亭旷望":登上高高的亭子向远方眺望,
# 危亭旷望:在高亭上远望。
"静临烟渚":静静地靠近烟雾笼罩的小洲。
# 烟渚:笼罩着雾气的水中沙洲。
"对雌霓挂雨":面对着雌霓悬挂着雨滴,
# 雌霓挂雨:彩虹横空,天地间还带有雨水的湿气。雌霓:彩虹双出,色彩鲜艳为主虹,色彩暗淡为副虹,雌霓是副虹。
"雄风拂槛":强劲的秋风轻拂着栏杆,
# 雄风拂槛:强劲之风吹拂栏杆。
"微收烦暑":微微消散了烦人的暑气。
# 微收烦暑:闷热的暑气稍有收敛。一作“残”。
"渐觉一叶惊秋":渐渐感觉到一片树叶飘落让人惊觉秋天已至,
# 一叶惊秋:见一片黄叶落下,猛地意识到秋天来了。
"残蝉噪晚":傍晚时分残蝉聒噪不停,
# 残蝉噪晚:经历了夏天而残余的蝉在晚暮时分叫得更加起劲。
"素商时序":这是素商的时节。
# 时序:春夏秋冬的代换次序。,素商:秋天。
"览景想前欢":观赏景色不禁想起从前的欢乐时光,
# 前欢:从前与故人欢聚的情景。
"指神京":手指向神京的方向,
"非雾非烟深处":那是一片云雾缭绕的朦胧深处。
"向此成追感":面对此情此景引发追忆之感,
"新愁易积":新的愁绪容易堆积,
"故人难聚":旧日的友人难以相聚。
"凭高尽日凝伫":靠着高处整日凝神伫立,
# 尽日:整天。
"赢得消魂无语":最后落得个黯然销魂默默无语。
# 消魂:情思惆怅。,赢得:换得。
"极目霁霭霏微":极目远望,雨后雾气弥漫,天色朦胧,
# 霏微:朦胧的样子。,极目:尽力远望。
"暝鸦零乱":傍晚时分乌鸦零乱飞舞,
# 暝:天黑。
"萧索江城暮":萧瑟冷清的江城已入暮色。
# 萧索:萧疏冷落。
"南楼画角":南楼的画角声响起,
#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又送残阳去":又送走了那西下的残阳。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长调慢词,这是一首羁旅伤怀词。描绘了词人漫游江南时所见的古垒残壁、雌霓虹影、雄风叶蝉等苍凉秋景,借此抒发离情别绪与壮士悲秋之感,同时融入对汴京往事与故人的深切怀念,通过虚实相生的笔法和音律谐婉的语言,将个人羁旅愁思拓展至对人世兴衰的浩叹,营造出雄浑苍凉又悲楚动人的艺术意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新愁易积,故人难聚。”“易”与“难”既形成鲜明对比,又暗含因果关联,深刻诠释了“成追感”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上阕中,“雌霓”指色泽暗沉的副虹,“雄风”则为清凉刚健之风,二词典雅考究,精准勾勒出夏秋交替之际雨后的独特景致。词人伫立孤垒危亭,俯瞰江边烟渚,在这苍茫天地间,敏锐捕捉到时节更迭的细微变化。孤垒、烟渚、雌霓、雄风等意象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词意推进间,“渐觉”二字稍作停顿,以“一叶惊秋,残蝉噪晚”进一步点明时序已入清秋。“素商”点明秋令,至此,词人的悲秋之情悄然转向伤离意绪,进而引发“览景想前欢”的慨叹。从“前欢”一词推测,词人追忆的应是汴京岁月里,与某位相知歌妓的过往。可惜往事如烟,汴京迢递,旧梦难寻。上阕结句巧妙地从景物描写过渡到情感抒发,为下阕抒情埋下伏笔。下阕紧扣“想前欢”的思绪,柳永并未细致描绘往昔欢情,而是着重刻画当下思念的痛苦心境。“新愁易积,故人难聚”短短八字,道尽离别后的复杂心绪:旧情难忘,离别又添新愁;因聚少离多,愁绪愈发难以排遣。“易”与“难”既形成鲜明对比,又暗含因果关联,深刻诠释了“成追感”的内涵。“尽日凝伫”“消魂无语”生动展现出词人深陷离愁、无法自拔的精神状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人真挚而深沉的思念。词至尾声,柳永以黄昏时分的霁霭、归鸦、角声、残阳等萧瑟景象,进一步烘托强化离情别绪。尤其是“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两句,余韵悠长,将个人羁旅愁思升华为对人世兴衰的深沉慨叹,使全词意境更为宏阔深远。
4. 作品点评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在艺术表现上极具匠心,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与情景交融的处理,彰显出非凡的文学造诣。“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以细腻笔触摹写眼前之景,属于实写范畴;“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转而抒发内心情感,归入虚写之境。实笔勾勒初秋雨后的萧瑟景致,虚笔倾诉怀旧伤离之情,二者相互映衬,巧妙捕捉时序更迭中的物候变化,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悲怆的情感基调。下片的结构布局则与上片形成巧妙呼应,前五句直抒胸臆,以虚笔追忆往昔愁思;后五句回归写景,以实笔描绘黄昏暮色。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使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虚实交替的篇章架构,不仅赋予词作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更精准地呈现出词人在特定情境下情感流动的轨迹。全词行文严谨绵密,情感含蓄深沉,在凄清景致与哀伤情绪的交织铺陈中,展现出开阔悠远的意境。其格调清雅脱俗,气韵雄浑厚重,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和谐动人,将羁旅愁思与身世之叹熔铸一炉。
上一篇:宋·柳永《䰞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