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帝里":怀恋帝都,
"金谷园林":那里有像金谷园一样的园林,
# 金谷:石崇建金谷园。这里指的是汴京的园林。
"平康巷陌":有像平康里一样的街道,
"触处繁华":触目之处都是繁华之景,
"连日疏狂":连着数日,疏放轻狂,
"未尝轻负":但也没有轻易辜负,
"寸心双眼":自己的心意与双眼所见。
"况佳人、":何况佳人们、
"尽天外行云":如同天边漂浮的云彩,
"掌上飞燕":掌中轻盈飞舞的燕子。
"向玳筵、":在奢华的宴席上,
# 玳筵:盛宴。玳,用名贵的玳瑁做装饰。
"一一皆妙选":每一位都是难得一遇的佳人。
"长是因酒沉迷":总因美酒沉醉,
"被花萦绊":为繁花牵绊。
"更可惜、":更让人喜爱的是、
# 可惜:可爱。
"淑景亭台":那春日里风景宜人的亭台楼阁,
"暑天枕簟":暑热天气里的凉席。
"霜月夜凉":秋夜的霜月带来凉意,
# 霜月:农历七月,指秋天。
"雪霰朝飞":冬晨的雪花漫天飞舞,
# 霰:小雪珠。
"一岁风光":一年的风光,
"尽堪随分":都可以随便看到,
"俊游清宴":游玩心情愉快,气候清净明朗。
# 清宴:清净明朗。,俊游:愉快的心情。
"算浮生事":想想这浮生种种,
"瞬息光阴":光阴转瞬消逝,
"锱铢名宦":追求功名利禄不过是些微末小事。
# 名宦:名声和官位。,锱铢:形容非常微小。
"正欢笑":正高兴的时候,
"试恁暂时分散":像这样暂时分开。
# 暂时:一时间。
"却是恨雨愁云":却换来了满腔的离愁别绪,
"地遥天远":仿佛天地都变得遥远而隔阂。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词。描绘了帝京的繁华景象,包括金谷园林、平康巷陌等去处的热闹,以及词人在此连日疏狂、与佳人相聚宴饮的生活;体现了对美好风光(如淑景亭台、四季景色)的欣赏和俊游清宴的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浮生短暂、名宦微不足道的感慨,以及与所恋之人暂时分散后,因距离遥远而产生的恨雨愁云般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铺陈:“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上阕开篇以“帝里”为核心,铺陈“金谷园林”“平康巷陌”等京城标志性场景,用“触处繁华”概括整体印象,再以“连日疏狂”“寸心双眼”补充细节,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勾勒出昔日在京城流连的肆意生活。随后延伸至“玳筵”“佳人”“妙选”等宴饮欢娱场景,通过“天外行云”“掌上飞燕”的比喻铺陈佳人之美,将昔日的声色繁华堆叠成一幅浓墨重彩的画面,为后文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夸张:“恨雨愁云,地遥天远”夸张描绘都城印象,用“雨愁云恨”虚化情感,以“地遥天远”强化距离感,为后文羁旅之愁做铺垫,使浮华场景与隐性愁绪形成对照。情景交融:“恨雨愁云,地遥天远”以景结束,将抽象的“离愁”与“漂泊感”具象化为“雨”“云”等自然意象:“恨雨愁云”既是眼前可能的实景(旅途遇风雨),更是词人内心“地遥天远”的孤寂与怅恨的外化,阴云密雨如同挥之不去的愁绪,天地辽阔的“远”则强化了与京城的隔绝感。此处以“恨雨愁云”的凄迷之景,托出天涯孤旅的悲戚,景与情完全交融,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
3. 分段赏析
上片:第一句“恋帝里”直抒胸臆,点明对汴京的眷恋,奠定情感基调。随后“金谷园林,平康巷陌”巧用典故,借石崇金谷园的奢华与长安平康坊的风月,侧面烘托汴京的纸醉金迷;“触处繁华”四字高度凝练,将都市处处皆盛景的视觉冲击推向极致。“连日疏狂,未尝轻负”生动展现词人沉溺于宴饮欢娱的肆意状态,“寸心双眼”看似自得,实则暗藏对纵情生活的复杂心绪。“况佳人、尽天外行云,掌上飞燕”运用比喻,将佳人比作飘逸的云、轻盈的飞燕,突出其风姿绰约;“向玳筵、一一皆妙选”进一步描绘筵席上佳人如云的场景,而“长是因酒沉迷,被花萦绊”重复强调沉醉享乐,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繁华背后的空虚,为后文转折埋下线索。下片:“更可惜”三字作为情感转折的信号,将笔触引向对时光的感慨。“淑景亭台,暑天枕簟。霜月夜凉,雪霰朝飞”以工整的对仗,铺陈四季更迭的不同景致,“一岁风光”总结时光匆匆,“尽堪随分,俊游清宴”表面写顺应自然、享受游乐,实则暗含对这种生活的倦怠与疏离。“算浮生事,瞬息光阴,锱铢名宦”直抒胸臆,点明人生短暂、功名微薄的感悟,将情感引向深沉。“正欢笑,试恁暂时分散”笔锋再转,将欢聚的短暂与分离的必然形成对比,最后“却是恨雨愁云,地遥天远”以景结情,用凄迷的雨云、辽阔的天地,喻指人生阻隔与漂泊的孤寂,与上片的纵情狂欢形成强烈反差,深刻揭示出繁华背后的虚无。
下一篇:宋·柳永《玉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