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娘举措皆淹润":虫娘的一举一动都温柔婉顺。
# 淹:一作温。
"每到婆娑偏恃俊":每当跳舞时,她偏偏凭着出众的舞技自负。
# 恃俊:对自己相当自信。,婆娑:舞蹈。
"香檀敲缓玉纤迟":檀板敲得缓慢,她的玉手动作也迟缓,
# 玉纤:纤纤玉指。
"画鼓声喧莲步紧":画鼓声急促,催促着她的脚步加快。
# 喧:一作催。
"贪为顾盼夸风韵":尽情地用目光流转来展现自己的风韵,
# 顾盼:指人们的注视。,贪为:贪图。
"往往曲终情未尽":常常是乐曲结束了,情意还没有消散。
"坐中年少暗销魂":在座中的年轻人暗自销魂,
# 销:一作消。
"争问青鸾家远近":争相打听虫娘的家离这里有多远。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人物词,介绍了歌舞妓虫娘的形象,描绘了她温润的举止、出众的舞姿和独特的性情,体现了她的魅力与悲剧性格,营造了生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美与怜惜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等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绘虫娘的举止、舞姿和性情,不加过多修饰,简洁而生动地展现出她的形象。用典:“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中“青鸾”使用古代神话中传递消息的神鸟这一典故,原指信使或仙境中的神鸟,常与仙子、仙境相关联。作者在此处用“青鸾”代指虫娘,将其比作超凡脱俗的仙子,既突出了虫娘的美好与高洁,又暗示了她与观舞少年之间的距离感,让人物形象更添缥缈灵动的色彩。比喻:“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玉纤”比喻虫娘洁白纤细的手,“莲步”比喻她跳舞时的脚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手部和脚部的美感,凸显其舞姿的优美。对比:“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中,“香檀敲缓”与“画鼓声催”对比,“玉纤迟”与“莲步紧”对比,以乐器节奏的缓急和手部、脚步动作的快慢对比,展现舞蹈的起伏变化,使舞姿的丰富性和动态美更鲜明,让读者感受到舞蹈的节奏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词的开头就提到了“虫娘”。“举措”指的是行为举止,“温润”是温柔和顺的意思,像水一样柔和。把这句词连起来解释,就是虫娘的一举一动,都透着格外的温柔和顺,这说的是她平时为人处世的品性,能看出作者对自己笔下的这个人物十分了解。下一句里的“偏”字用得很关键,“偏”在这里是副词,带有故意和平时不一样、有点意气用事的意思,还藏着一丝傲气。“恃俊”是说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而自负,古时候把能超过多数人的人称作“俊”。作为舞妓,“每到婆娑偏恃俊”是说她的舞蹈不仅比别人熟练,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还敢用一些有难度的动作来展现自己的本事。这句话承接上一句,意思是别看她平时举止温顺,可一旦到了表演舞蹈的时候,就完全变了样子,变得十分高傲,不把旁人放在眼里。至于她具体有多自负,作者在这里没有细说,只是埋下了伏笔,为后面描写她的表现留出了空间。“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喧莲步紧”。这两句是描写虫娘的舞姿。“玉纤”是用来比喻女子洁白纤细的手,温庭筠的《菩萨蛮》里就有“玉纤弹处珍珠落”的句子。这里是说虫娘的舞蹈跟着节拍走,当檀板敲得缓慢时,曲调就变慢了,她手部的动作也随之放慢。通过手部的动作,能想象出她这时的整个舞姿一定是舒缓的,带着不尽的婉转柔美。紧接着,画鼓的声音变得急促起来,节奏越来越快,于是就能看到她的脚步也一步比一步紧凑。可以想见,她此刻正在快速旋转,舞姿就像雪花盘旋飞舞一样。“莲步”是对脚的美称,在这里特指跳舞时的脚步。《南史・齐东昏侯纪》里记载,潘妃的脚很小,齐东昏侯就“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后来人们就把裹过的小脚称作“金莲”。词人只描写了虫娘手和脚的动作,却能让人联想到她全身的舞姿;只通过节奏的“迟”和“紧”,就展现出了整个舞蹈的过程。因为抓住了最关键的细节,虽然只写了局部,却给人留下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下片:“贪为顾盼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句中“夸”字用得巧妙,把虫娘的情态全然展现出来。她使出全身本领,略带夸张地展现自己的风姿,不过是想换得知音人的一次回望。这里还用到一个典故: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擅长音乐,即便饮酒至微醉,若有人奏乐出错,他都会不满地看对方一眼,当时便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作者在此只是借用“顾盼”这一含义与相关场景,并非完全依托典故本身。虫娘一心想得到知己的关注,表演得十分出色;又因她含情脉脉,舞姿更显韵味,即便曲子结束,她的情意仍未消散,还沉浸在舞蹈之中。这一段写出了一位艺人因想酬谢知己,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的状态,即便时隔多年,读者也能感受到她的鲜活。自从司马迁写下“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的句子后,知己之情便被赋予了超越生死的意义,虫娘此刻的表现,也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意味,为了报答知己,她愿打破常态,不再顾虑其他。这样富有神采的舞蹈,也让柳永忍不住要详细描绘。“坐中年少暗销魂,争问青鸾家远近”。正因为虫娘的舞蹈让人着迷,这结尾的句子才显得饱满有力。那些在座的年轻人,因没得到虫娘的关注,只能在一旁暗自神伤。当虫娘舞毕回到座位时,这些人又争相询问她的住处有多远。“青鸾”是凤凰的一种,青色的称鸾,传说中是神仙的坐骑,年轻人这样称呼虫娘,是把她当作天上的仙子来看待。文中没有写虫娘如何答复,其实也不必写,从虫娘整体的精神状态能看出,她虽凭借容貌与才艺任性行事,却只为知己倾尽全力,对这些公子王孙本就不屑一顾。“争”字勾勒出年轻人急切的模样,而虫娘的高傲也与他们形成对比,这些人甘愿为她奔走,她的不屑一顾,反倒像是对自己身世沦落的一种畅快报复。虫娘身份低微,却有着出众的容貌与技艺,这让她不得不在风尘中寻找知己,同时又在对权贵的假意迎合中,用不屑表达内心的反抗,这正是这位才艺出众的风尘女子复杂性格的体现。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词的结尾用“坐中年少”概括众多公子王孙的追求,来收束对虫娘具体舞姿与风韵的描写,以概括的场景收束细致的刻画,是“以虚收实”的写法。词的描写从细致描摹到聚焦特写,再从特写延伸到深远的意境,文字风格不断变化,就像虫娘的舞蹈一样灵动。文中处处围绕虫娘展开,却能让读者不断感受到新的意趣。人们常说柳永的词不够含蓄,但其实直白的描写也有自身优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写舞蹈,反而更贴近场景本身,能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这正是柳永的特别之处。他为词的创作增添了白描这一手法,丰富了词的表达能力,这样的探索也可以说是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4. 作品点评
柳永的这首词,表面看用的是白描手法,实则暗藏不少典故。只不过他用典极为自然,不露丝毫痕迹,真正做到了“使事不为事所使”的境界。这一点上,他比周邦彦更胜一筹,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有井水处皆唱柳词”的广泛流传。不用典故,作品就显得浅白,缺少值得品味的内涵,毛泽东曾说过这其中有文野之别。但用典若是过于书面化,让人读诗时离不了词典,也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用典的精妙之处,就该像盐融入水中一样,看不到痕迹却自有味道。
上一篇:宋·柳永《尾犯(林钟商)》
下一篇:宋·柳永《驻马听·凤枕鸾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