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sān
zhī
·
·
xiǎo
shí
tiáo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1
lián
xià
qīng
lián
wài
yàn
suī
ài
xīn
shēng
jiàn
huā
miàn
bǎn
shù
qiāo
zhū
chuàn
liáng
chén
àn
luò
liú
zhǎn
tóng
shù
huā
shēn
fèng
yuàn
jiàn
è
yáo
tiān
fàng
xíng
yún
sàn
zuò
shàng
shào
nián
tīng
guàn
shān
wèi
dào
cháng
xiān
duàn

译文

帘内清亮的歌声助兴着帘外的酒宴。虽然能听见那可爱新颖而美妙的歌声,却看不见歌女那如花的面容。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盘,振动的梁尘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那歌声,时而如凤凰对唱时的美妙欢快声,时而又如孤凤如泣如诉的哀怨声,响遏行云,仿佛要将飘动的行云挽留住,不让它们飘散。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已然销魂。

逐句剖析

"帘下清歌帘外宴":帘内清亮的歌声助兴着帘外的酒宴。

# 清歌:清亮的歌声。葛洪《抱朴子·知止》:“清体柔声,清歌妙舞。”

"虽爱新声":虽然能听见那可爱新颖而美妙的歌声,

# 新声:指新制定的歌曲。

"不见如花面":却看不见歌女那如花的面容。

"牙板数敲珠一串":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盘,

# 珠一串:像一串珠子落在玉盘上,形容歌声清脆。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

"梁尘暗落琉璃盏":振动的梁尘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 梁尘:梁上的尘土。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

"桐树花深孤凤怨":那歌声,时而如凤凰对唱时的美妙欢快声,时而又如孤凤如泣如诉的哀怨声,

# 桐树:梧桐,相传凤非梧不栖。《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渐遏遥天":响遏行云,

# 渐遏遥天:“渐遏遥天”二句:即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不放行云散":仿佛要将飘动的行云挽留住,不让它们飘散。

"坐上少年听不惯":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

# 坐上少年:柳永自谓。

"玉山未倒肠先断":已然销魂。

# 肠先断:形容歌声感人至极。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玉山未倒: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嵇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是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作。此词主题围绕筵席上歌女的歌声展开。描绘了帘内歌女清歌婉转,帘外宴饮正酣的场景。词人着重刻画了歌女歌声的美妙与哀怨,从对歌声音效的描写,到以“孤凤怨”表达歌声的情感特质,再到描述座上少年听闻歌声后的反应,层层递进,展现出歌声的感染力,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情绪。在写作手法运用多种修辞。“牙板数敲珠一串”以珠落比喻歌声的清脆圆润;“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运用夸张,极言歌声的高亢悠扬,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上片起笔点明“帘内清歌帘外宴”的场景,随后“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生动地写出歌声的美妙,以及演奏时的生动情景。下片“桐树花深孤凤怨”,以“孤凤怨”为喻,赋予歌声孤寂哀怨的情感色彩;“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进一步通过夸张手法,强化歌声的感染力;最后“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从听众的感受侧面烘托出歌声的哀婉,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这首词充分体现了柳永词作的特色,细腻地捕捉并描绘了宴会上的音乐场景与情感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为北宋柳永所作。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却在词的创作上成就斐然,其词作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与个人心境。此词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考。从词中“坐上少年听不惯”一句来看,“少年”可视为柳永自指,由此推测该词创作于柳永青年时期。柳永青年时流连于坊曲之间,对歌妓生活较为熟悉。词中“帘内清歌帘外宴”描绘了宴饮听歌的场景,结合柳永生平经历,极有可能是在聆听私人家歌妓演唱时,被那清越凄怨的歌声深深吸引,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描写宴饮听歌场景的词。它描绘了柳永在筵席上聆听歌女清歌的情景,通过对歌声音效、情感特质以及听众反应的刻画,展现出歌声的清越、凄怨、孤寂、哀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柳永如痴如醉的状态。词中大量用典,增强了词作的画面感与艺术深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以用《列子・汤问》中秦青“响遏行云”的典故。原典故表现歌声高亢能阻止行云流动。此句添加“渐”字,描绘出歌声由微弱逐渐变强的动态过程;“不放”一词则赋予歌声主动性,仿佛歌声具有情感与意志,使歌声的感染力更加强烈。

3. 分段赏析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开篇点明场景,“帘内”“帘外”对比,勾勒出宴饮听歌的空间布局,暗示此次听歌并非在普通歌馆,而是于达官贵人府邸。“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在结构上,“虽……不见……”的句式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歌妓真容与歌声的好奇。从内容主题看,先强调对新声的喜爱,却又遗憾不见歌妓容颜,为后文专注于歌声描写埋下伏笔,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情感。在语言风格上,简洁质朴,却精准传达出场景氛围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从语言运用角度,“牙板数敲珠一串”巧妙化用《礼记・乐记》中“累累乎端如贯珠”,将歌女歌声比作连贯的珠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歌声的圆润流畅,且“牙板数敲”增加了节奏感,使读者仿佛能听到清脆的节拍与美妙的旋律交织。“梁尘暗落琉璃盏”则化用刘向《别录》中“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以“梁尘暗落”夸张地表现歌声的清脆响亮与强大穿透力。而“琉璃盏”这一意象的加入堪称神来之笔,它承接落尘,将抽象的、带有夸张意味的声音效果具象化,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歌声的震撼力。在表达技巧上,通过用典与独特的意象组合,营造出极具画面感的音乐场景。“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在形象塑造方面,“桐树花深孤凤怨”,借助“梧桐”“凤凰”这两个在古代诗文中常见且具有特殊寓意的意象,以及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构建出一个幽美而略带哀怨的画面。“深”字描绘出桐树花的繁茂幽深,营造出静谧氛围;“孤”字强调凤凰的孤独,赋予歌声孤寂之感;“怨”字则直接点明歌声的情感基调,让读者对歌声的清越、凄怨有了直观感知。“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化用《列子・汤问》中秦青“响遏行云”的典故。“渐”字精妙地描绘出歌声由弱渐强、由细微至宏大的变化过程,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力量感;“不放”二字赋予歌声以鲜活的生命力和主动性,仿佛歌声具有了情感与意志,紧紧抓住行云,不让其飘散,进一步强化了歌声的感染力与艺术魅力。“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从内容主题来看,“坐上少年”即词人自指,“听不惯”并非真的不习惯,而是歌声太过凄婉哀怨,超出了词人的承受能力。“玉山未倒肠先断”,运用夸张手法,“玉山未倒”化用典故,原指人醉酒后身体摇晃欲倒的状态,此处表示词人尚未因酒而醉,却已被歌声折磨得肝肠寸断,生动地传达出词人被歌声深深触动,内心充满哀愁与感伤的情绪。在结构上,此句作为结尾,收束全篇,将情感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情感余韵。

4. 作品点评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是柳永词作作品。柳永大量且巧妙地运用典故,既丰富了词作的文化内涵,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歌声的美妙特质,使读者如闻其声。在营造画面感方面,词人借助意象组合,构建出幽美而哀怨的场景,将听觉的歌声转化为视觉画面,达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写歌妓之美与歌声之美,次第写来,虚实相间,连连用典,意在典中,一丝不紊。

不详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巫山一段云·五之三·双调》

下一篇:宋·柳永《法曲第二(小石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