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下清歌帘外宴":帘内清亮的歌声助兴着帘外的酒宴。
# 清歌:清亮的歌声。葛洪《抱朴子·知止》:“清体柔声,清歌妙舞。”
"虽爱新声":虽然能听见那可爱新颖而美妙的歌声,
# 新声:指新制定的歌曲。
"不见如花面":却看不见歌女那如花的面容。
"牙板数敲珠一串":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盘,
# 珠一串:像一串珠子落在玉盘上,形容歌声清脆。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
"梁尘暗落琉璃盏":振动的梁尘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 梁尘:梁上的尘土。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
"桐树花深孤凤怨":那歌声,时而如凤凰对唱时的美妙欢快声,时而又如孤凤如泣如诉的哀怨声,
# 桐树:梧桐,相传凤非梧不栖。《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渐遏遥天":响遏行云,
# 渐遏遥天:“渐遏遥天”二句:即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不放行云散":仿佛要将飘动的行云挽留住,不让它们飘散。
"坐上少年听不惯":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
# 坐上少年:柳永自谓。
"玉山未倒肠先断":已然销魂。
# 肠先断:形容歌声感人至极。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玉山未倒: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嵇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描写宴饮听歌场景的词。它描绘了柳永在筵席上聆听歌女清歌的情景,通过对歌声音效、情感特质以及听众反应的刻画,展现出歌声的清越、凄怨、孤寂、哀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柳永如痴如醉的状态。词中大量用典,增强了词作的画面感与艺术深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以用《列子・汤问》中秦青“响遏行云”的典故。原典故表现歌声高亢能阻止行云流动。此句添加“渐”字,描绘出歌声由微弱逐渐变强的动态过程;“不放”一词则赋予歌声主动性,仿佛歌声具有情感与意志,使歌声的感染力更加强烈。
3. 分段赏析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开篇点明场景,“帘内”“帘外”对比,勾勒出宴饮听歌的空间布局,暗示此次听歌并非在普通歌馆,而是于达官贵人府邸。“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在结构上,“虽……不见……”的句式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歌妓真容与歌声的好奇。从内容主题看,先强调对新声的喜爱,却又遗憾不见歌妓容颜,为后文专注于歌声描写埋下伏笔,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情感。在语言风格上,简洁质朴,却精准传达出场景氛围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从语言运用角度,“牙板数敲珠一串”巧妙化用《礼记・乐记》中“累累乎端如贯珠”,将歌女歌声比作连贯的珠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歌声的圆润流畅,且“牙板数敲”增加了节奏感,使读者仿佛能听到清脆的节拍与美妙的旋律交织。“梁尘暗落琉璃盏”则化用刘向《别录》中“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以“梁尘暗落”夸张地表现歌声的清脆响亮与强大穿透力。而“琉璃盏”这一意象的加入堪称神来之笔,它承接落尘,将抽象的、带有夸张意味的声音效果具象化,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歌声的震撼力。在表达技巧上,通过用典与独特的意象组合,营造出极具画面感的音乐场景。“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在形象塑造方面,“桐树花深孤凤怨”,借助“梧桐”“凤凰”这两个在古代诗文中常见且具有特殊寓意的意象,以及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构建出一个幽美而略带哀怨的画面。“深”字描绘出桐树花的繁茂幽深,营造出静谧氛围;“孤”字强调凤凰的孤独,赋予歌声孤寂之感;“怨”字则直接点明歌声的情感基调,让读者对歌声的清越、凄怨有了直观感知。“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化用《列子・汤问》中秦青“响遏行云”的典故。“渐”字精妙地描绘出歌声由弱渐强、由细微至宏大的变化过程,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力量感;“不放”二字赋予歌声以鲜活的生命力和主动性,仿佛歌声具有了情感与意志,紧紧抓住行云,不让其飘散,进一步强化了歌声的感染力与艺术魅力。“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从内容主题来看,“坐上少年”即词人自指,“听不惯”并非真的不习惯,而是歌声太过凄婉哀怨,超出了词人的承受能力。“玉山未倒肠先断”,运用夸张手法,“玉山未倒”化用典故,原指人醉酒后身体摇晃欲倒的状态,此处表示词人尚未因酒而醉,却已被歌声折磨得肝肠寸断,生动地传达出词人被歌声深深触动,内心充满哀愁与感伤的情绪。在结构上,此句作为结尾,收束全篇,将情感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情感余韵。
4. 作品点评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是柳永词作作品。柳永大量且巧妙地运用典故,既丰富了词作的文化内涵,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歌声的美妙特质,使读者如闻其声。在营造画面感方面,词人借助意象组合,构建出幽美而哀怨的场景,将听觉的歌声转化为视觉画面,达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 词写歌妓之美与歌声之美,次第写来,虚实相间,连连用典,意在典中,一丝不紊。
不详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
下一篇:宋·柳永《法曲第二(小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