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íng
xīn
chūn
·
·
xiè
guǎn
biàn
qīng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1
xiè
guǎn
biàn
qīng
yáng
xīn
qíng
jǐng
huí
qīng
qìng
jiā
jié
dāng
sān
liè
huá
dēng
qiān
mén
wàn
biàn
jiǔ
luó
xiāng
fēng
wēi
shí
rán
jiàng
shù
áo
shān
sǒng
xuān
tiān
xiāo
jiàn
tiān
shuǐ
yuè
dāng
xiāng
jìng
jué
yīng
zhì
guǒ
shù
gèng
lán
zhú
yǐng
huā
yīn
xià
shào
nián
rén
wǎng
wǎng
tài
píng
shí
cháo
duō
huān
mín
kāng
suí
fēn
liáng
kān
duì
jǐng
zhēng
rěn
xǐng
guī

译文

冬去春来,京都到处充满阳和之气。晴朗的日光召回了温暖的天气。庆祝元宵节的时候、正值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挂满了华丽的彩灯,千万户人家。整个京城的街道上、满是身着绫罗绸缎的人群,十里花灯如珊瑚般美丽。装饰有彩灯的假山耸立着,各种乐器声音震天响。渐渐地天水一色,月亮正当中天。街道里、少男少女狂欢忘形。到了夜深的时候,少男少女、往往在竹阴花影下谈情说爱。天下太平的时候,朝廷和民间都欢快,百姓生活安乐富足。随处都可以举行美好的聚会。可是对着这种美景,怎么忍心独自离去呢。

逐句剖析

"嶰管变青律":冬去春来,

# 青律:青帝所司之律,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青帝为司春之神,青律也就是冬去春来的意思。,嶰管:以嶰谷所生之竹而做的律本,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定声器。《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帝里阳和新布":京都到处充满阳和之气。

# 阳和:暖和的阳光。,帝里:指汴京。

"晴景回轻煦":晴朗的日光召回了温暖的天气。

# 轻煦:微暖。

"庆嘉节、":庆祝元宵节的时候、

# 嘉节:指元宵节。

"当三五":正值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 当三五:正月十五。

"列华灯、":挂满了华丽的彩灯,

"千门万户":千万户人家。

"遍九陌、":整个京城的街道上、

# 九陌:汉代长安街有八街、九陌。后来泛指都城大路。

"罗绮香风微度":满是身着绫罗绸缎的人群,

# 罗绮:本为丝织品,这里指男女人群。

"十里然绛树":十里花灯如珊瑚般美丽。

# 绛树:神话传说中仙宫树名。《淮南子·墬形训》:“(昆仑山)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这里指经人工装饰的树。,然:通“燃”,点燃。

"鳌山耸、":装饰有彩灯的假山耸立着,

# 鳌山:宋代元宵节,人们将彩灯堆叠成的山,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亦作“鰲山”。

"喧天箫鼓":各种乐器声音震天响。

"渐天如水":渐渐地天水一色,

"素月当午":月亮正当中天。

# 素月:洁白的月亮。

"香径里、":街道里、

"绝缨掷果无数":少男少女狂欢忘形。

# 绝缨掷果:绝缨,扯断结冠的带。据《韩诗外传》卷七载:“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晋与楚战,有楚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掷果,《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岳从子尼。”

"更阑烛影花阴下":到了夜深的时候,

# 更阑:夜深。

"少年人、":少男少女、

"往往奇遇":往往在竹阴花影下谈情说爱。

"太平时、":天下太平的时候,

"朝野多欢民康阜":朝廷和民间都欢快,百姓生活安乐富足。

# 康阜:安乐富足。

"随分良聚":随处都可以举行美好的聚会。

# 随分:随便。

"堪对此景":可是对着这种美景,

# 堪:可是。

"争忍独醒归去":怎么忍心独自离去呢。

# 争忍:怎么忍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迎新春・嶰管变青律》是北宋词人柳永所作的一首词。词主要描写北宋京城欢庆元宵节的盛况,再现宋仁宗时期物阜民康的太平景象。上片通过铺叙渲染元宵热闹气氛,下片以疏笔淡墨表现人们欢乐情绪。词以铺叙见长,气象渲染浓淡适宜,写景时疏时密,用典结合时宜,呈现出太平景象。全词生动展现了元宵节的繁华与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年代暂不可考,因词写汴京元宵盛况,而柳永出仕后在汴京为官时间短,其出仕前早年在汴京求取功名时,见汴京元宵热闹景象,故创作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景象的词。介绍了北宋京城元宵节时的情景,描绘了汴京元宵佳节时天气和暖、华灯齐放、人群熙攘、箫鼓喧天的热闹场面,以及夜深时少年人在花阴下的奇遇。体现了当时的太平景象,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氛围,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与喜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绝缨掷果无数”句,巧用“绝缨”(楚庄王宴饮绝缨事,喻男女不拘礼法)和“掷果”(潘安貌美,妇人掷果盈车事,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典故,说明元宵夜艳遇之多。铺陈:上片“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鳌山耸,喧天萧鼓”,详细铺写元宵的气候、灯景、乐器,展现热闹氛围。借景抒情:下片“渐天如水,素月当午”,借清冷静谧的天色和当午素月,烘托出人们赏灯的持续和欢乐。

3. 分段赏析

上片:“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开篇以“嶰管”点出冬去春来的节令变换,“青律”代指春天的律吕,暗合“阳气初布”的新春气象。“帝里”点明汴京,“阳和新布”四字奠定全词温暖祥和的基调,既写自然气候转暖,亦隐喻政治清明、天下和乐的太平景象,为元宵盛景埋下伏笔。“晴景回轻煦”“晴景”承接“阳和”,以晴朗的日光进一步烘托气候宜人;一个“回”字精妙传神,仿佛日光召回了冬日消散的温暖,赋予节气变换以动态感。此句看似写天气,实则为下文人群出游、赏灯狂欢做环境铺垫——唯有天朗气清,方有万民同乐的基础。“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直接点题“嘉节”“三五”,简洁明快。“列华灯、千门万户”以白描手法铺写家家户户悬挂彩灯的盛景,“列”字见秩序感,“千门万户”则以数字强化空间上的铺展性,仿佛一幅全景式“汴京灯市图”跃然纸上,极写节日的隆重与热烈。“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不直接写人多,而以“罗绮”代指盛装人群,以“香风微度”暗示衣香鬓影、往来穿梭的动态画面。“遍九陌”从空间上扩展人群范围,虚实结合,既避开门见山的直白,又以嗅觉、视觉的通感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熙攘喧嚣的人流中。“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萧鼓”“十里然绛树”:“然”同“燃”,以“绛树”为喻,写十里长街花灯如火焰般绚烂,化静为动,极言灯海之壮丽;“十里”呼应“九陌”,进一步延伸空间维度。“鳌山耸,喧天萧鼓”:“鳌山”指堆叠成山形的彩灯,“耸”字见其高大巍峨;“喧天萧鼓”以听觉冲击收束上片,鼓声、箫声震天动地,将元宵的热闹氛围推向顶点。此三句从视觉、听觉双重角度铺陈,全方位展现节日的狂欢图景。下片:“渐天如水,素月当午”一个“渐”字悄然转换时间轴,从白日的喧嚣过渡到夜深的宁静。“天如水”以水喻夜空,突出其澄澈明净;“素月当午”写圆月当空,月光如素练铺洒,营造出幽远静谧的意境,与上片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却又以月光为纽带,暗衬赏灯活动的持续。“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巧用双典:“绝缨”化用楚庄王宴饮时大臣绝缨的典故,“掷果”化用潘安貌美妇人掷果盈车的典故,二者合用,极写元宵夜青年男女打破常规、自由交往的场景。“无数”二字收束上文“罗绮”“香风”的人群描写,将个体的狂欢升华为群体性的浪漫奇遇,既符合元宵节“金吾不禁夜”的民俗,亦暗合宋代都市文化中市民阶层对情感自由的追求。“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更阑”承“素月当午”,时间再度推进;“烛影花阴”以朦胧的光影勾勒私密空间,“烛”呼应上片“华灯”,“花”则增添柔美气息,二者交织成一幅幽微含蓄的夜景图。“少年人、往往奇遇”以极简笔触点破情事,却不涉低俗——“奇遇”二字留白甚多,既符合词体婉约含蓄的特质,又暗示太平盛世中年轻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乐而不淫,恰到好处。“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由个人情状转向宏观议论,直抒对太平盛世的赞美。“朝野多欢”体现君臣同庆、上下和乐;“民康阜”呼应开篇“阳和新布”,点明“欢”之根基在于民生安定;“随分良聚”则以口语化表达,将节日的欢愉升华为日常的幸福感,深化词作的主题内核。“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以反问句收束全篇,“争忍”直抒胸臆,将词人对眼前盛景的陶醉、对太平生活的眷恋推向高潮。“独醒”化用《楚辞》“众人皆醉我独醒”,反其义而用之,强调不愿在欢乐中独善其身,愿与万民同乐,既呼应上片“遍九陌”的群体狂欢,又以个体情感收束,使词作兼具宏观气象与个人温度。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铺叙见长,气象渲染浓淡适宜,写景时疏时密,用典结合时宜。人物在良辰美景中活跃,呈现出太平景象,结合起来含有欢乐常保的意义,生动地再现了北宋元宵节的繁华与当时的太平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倾杯乐·皓月初圆》

下一篇:宋·柳永《梦还京·大石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