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水消痕":冰雪融化得无影无踪,
# 消痕:这里是融化的意思。,冻水:冰水。
"晓风生暖":晨风让人感觉暖意无比,
"春满东郊道":东郊道路两旁满眼春光。
"迟迟淑景":阳光温暖,景色宜人,
# 淑景:日影,此指春天的阳光。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景,通“影”。,迟迟:舒和的样子。
"烟和露润":轻烟与露水滋润着大地,
"偏染长堤芳草":尽染长长堤岸上那无边的芳草。
"断鸿隐隐归飞":失群的孤雁忧戚地往回飞去,
# 断鸿:失群的孤雁。李峤《送光禄刘主簿之洛》:“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
"江天杳杳":江水和天边连成一线,杳杳幽远。
# 杳杳:悠远。屈原《九章·哀郢》:“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洪兴祖补注:“杳杳,远貌。”
"遥山变色":远山已改变了原有的颜色,
# 遥山变色:“遥山”二句:意谓远山换上青色,就像女子淡描的黛眉。
"妆眉淡扫":犹如淡扫娥眉。
"目极千里":用尽目力远望千里之外,
# 目极千里:纵目千里。屈原《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闲倚危樯迥眺":静静地凭靠着高楼的栏杆,独自远眺。
# 迥眺:远望。,危樯:高耸的桅杆。王安石《夏夜舟中颇凉有感》:“扁舟畏朝热,望夜倚危樯。”樯,一作楼。
"动几许、":触动了多少、
"伤春怀抱":伤春的情怀啊!
"念何处、":想一想何处、
"韶阳偏早":明媚的春光来得最早。
# 韶阳:春光。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每至韶光照野,爽霭晴遥。”阳:一作光。
"想帝里看看":想象着去京城看看,
# 帝里:帝京,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名园芳榭":那里著名的园林、芬芳的台榭,
"烂漫莺花好":是草木茂盛、莺啼花开的春日好景色了。
# 烂漫:色彩鲜丽。韩愈《山石》:“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追思往昔年少":追忆往日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
"继日恁、":有过多少次的连日、
# 继日恁:天天如此。
"把酒听歌":手持酒杯聆听歌曲,
"量金买笑":不惜花费大量金钱来寻欢作乐。
# 买笑:指狎妓。刘禹锡《泰娘歌》:“自言买笑掷黄金,月堕云中从此始。”,量金:用量器计量黄金,喻不惜重价。卢延让《樊川寒食》:“五陵年少粗于事,栲栳量金买断春。”
"别后暗负":离别之后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辜负了,
"光阴多少":多少美好岁月啊。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伤春词。介绍了词人在冬春之交于江南所见的春日景色,描绘了冰雪消融、春满郊野、孤雁归飞等景象,体现了词人由景生情的思绪,营造了孤寂伤感的氛围,表达了羁旅中的伤春之情与对往昔的追忆、对光阴虚度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对偶:“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前句中“冻水”对“晓风”、“消痕”对“生暖”,后句中“把酒”对“量金”、“听歌”对“买笑”,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铺排效果。拟人:“遥山淡扫春眉小”,将早春染上新绿的远山拟人化,把远山比作精心描画过细眉的美女。典故原意无特定出处,是常见的以人喻景手法,作者在此处用“淡扫春眉”形容远山,赋予远山闲雅秀逸的姿态,让原本静态的远山更生动,也体现出词人对春日景物的细致观察。对比:“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榭,烂漫莺花好”与眼前素雅春景对比,“追思往昔年少……量金买笑”与今日“断鸿”般的羁旅处境对比,突出了词人当下的孤寂与失落。借景抒情:上片描绘“冻水消痕”“长堤芳草”“断鸿归飞”等春日之景,引出下片的“伤春怀抱”,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承上启下:“动几许、伤春怀抱”,上承上片所写的春日阳和之景,“动”字点明春景引发了情感;下启下片对羁旅伤春之情的抒发,引出“念”“想”“追思”等对过往的回忆与感慨。此句作为全词情感转折的关键,让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自然衔接,避免了内容断层。渲染:“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绕长堤芳草”。前句写冰雪消融、晨风送暖、东郊春满,后句写春阳和暖、烟露滋润、长堤芳草,通过这些景物细节,让早春的温暖与生机更鲜明,为后文反衬羁旅愁情做了铺垫。虚实结合:“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与上片春日实景形成虚实结合。上片“冻水消痕”“长堤芳草”等是词人“闲倚危楼”所见的实景;“帝里”句是词人想象中帝都名园繁花盛开、莺歌燕舞的虚景。虚景的繁华与实景的素雅形成对比,更突出词人对往昔帝都生活的怀念和当下羁旅的孤寂。照应:“把酒听歌,量金买笑”与开篇“冻水消痕,晓风生暖”形成照应,两处均使用四字骈偶句。开篇骈偶句铺写早春之景,展现景物的整齐与生机;结尾前的骈偶句铺写往昔年少的放浪生活,展现过往的热烈。这种句式上的照应,让全词结构更严谨,同时以往昔生活的热烈与开篇景物的生机相呼应,反衬当下的冷寂。
3. 分段赏析
上片:“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开篇三句从不同角度勾勒早春景象。“冻水消痕”写出冰雪消融、水色渐清的动态,暗示寒冬已过;“晓风生暖”捕捉晨风由寒转暖的细微变化,传递出春的讯息;“春满东郊道”则以“满”字收束,将春意从具体景物扩展到整个郊野长道。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消”“生”“满”三个动词连贯而下,既展现了自然时序的流转,又为全词铺就了清新明丽的底色,让读者感受到冬去春来的生机初萌。“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染长堤芳草”,“迟迟淑景”描绘春日阳光缓缓铺展的柔和,“淑景”一词点出春光的美好;“烟和露润”写晨烟与露水交融的温润,营造出朦胧轻柔的氛围。前两句以虚笔渲染春意,后句“偏染长堤芳草”则转入实写,“偏染”二字似赋予春光偏爱之意,让长堤上的芳草独享滋润,绿得格外鲜亮。这三句虚实结合,既写尽早春的温润气息,又通过对春草的细致刻画,让春意有了具体的附着,画面感十足。“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视角从地面转向高空与远方。“断鸿”即失群的孤雁,“隐隐归飞”写出其在天际渐行渐远的模糊身影,透着一丝孤寂;“江天杳杳”则以辽阔悠远的江天背景衬托孤雁,更显天地的空旷与雁的伶仃。孤雁北归本是早春常态,但词人特意选择“断鸿”这一意象,不仅暗合自身漂泊无依的处境,也为下片的“伤春怀抱”埋下伏笔,情景之间形成微妙的呼应。“遥山变色,妆眉淡扫”,视线移向远方的山峦,写远山因春临而褪去冬日的萧瑟,渐染新绿。“妆眉淡扫”以女子轻描的眉黛作比,将远山拟人化,既写出春山颜色浅淡、轮廓柔和的特点,又赋予其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态美。这种比喻生动贴切,让原本静态的山峦变得灵动雅致,尽显早春山水的秀逸之姿,也暗含词人远眺时对春光的细致体察。“目极千里,闲倚危樯迥眺”,此句点明上片所有春景的观察视角。“目极千里”写出视野的开阔,与前文“江天杳杳”的广阔相呼应;“闲倚危樯”描绘词人凭栏远眺的姿态,“闲”字看似闲适,实则暗藏羁旅中的百无聊赖。“迥眺”一词强调眺望的悠远,既收束了上片的写景,又通过人物动作暗示其内心的怅惘,自然过渡到下片的抒情。下片:“动几许、伤春怀抱”,以“动”字领起,直接承接上片春景,点出眼前春光引发的并非喜悦,而是“伤春怀抱”。这一句是全词情感的转折点,将上片蕴蓄的隐情豁然揭开。“几许”二字透出愁绪的绵密,而“伤春”不仅是对春光易逝的感慨,更暗含羁旅他乡的漂泊之愁,与上片“断鸿”意象形成呼应,让情感的抒发有了依托。“念何处、韶阳偏早”,“念”字引出词人的思绪辗转。“韶阳”即春光,本是人人喜爱的美好事物,词人却疑问“何处”的春光“偏早”,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是游子他乡的特殊心境,春光越盛,越反衬出自身漂泊的孤寂,越易勾起对故地的思念。这种曲折的表达,让伤春之情更显深沉含蓄。“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榭,烂漫莺花好”,“想”字转入对京城的想象。词人遥想帝都的名园芳榭中,已是莺歌燕舞、繁花烂漫的盛景,与眼前素雅的春景形成鲜明对比。帝都的繁华不仅是记忆中的美景,更象征着往昔的生活,这种想象既强化了对故地的怀念,也为下文追忆年少时光做了铺垫。“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追思”二字将思绪拉回过去,回忆年少时的放浪生活。“继日恁”写出时光的连绵,“把酒听歌”“量金买笑”以骈偶句式,具体描绘出昔日宴饮作乐、挥金如土的场景,与上片开篇的骈偶句呼应,形成结构上的对称。往昔的热烈与当下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词人如今的失意与怅惘。“别后暗负,光阴多少”,此句收束下片抒情,是对往昔与当下的感慨总结。“别后”点明与往昔生活的分隔,“暗负”写出时光虚度的不知不觉,“光阴多少”的慨叹中,既有对年少轻狂的追悔,也有对羁旅生涯消磨岁月的无奈。这一句将“伤春怀抱”落到具体的时光流逝上,情感真挚沉痛,余味悠长,让全词的愁绪更显厚重。
4. 作品点评
柳永常以羁旅愁情入词,但作品大多各有特色,不会让人觉得重复乏味。这首词以明媚春景勾起内心愁绪,用往昔的热闹场景反衬当下的孤寂清冷,在抒情上,上片情感深沉含蓄,下片则直抒胸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此词采取了“上片写景,下片言情”的惯用手法。
现代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薛瑞生《柳永词选》
下一篇:宋·柳永《看花回·二之一大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