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下清歌帘外宴":帘内清亮的歌声助兴着帘外的酒宴。
# 清歌:清亮的歌声。
"虽爱新声":虽然能听见那可爱新颖而美妙的歌声,
# 新声:指新制定的歌曲。
"不见如花面":却看不见歌女那如花的面容。
"牙板数敲珠一串":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盘,
# 珠一串:像一串珠子落在玉盘上,形容歌声清脆。白居易《长恨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牙板:歌女演唱商用以拍节之板。
"梁尘暗落琉璃盏":振动的梁尘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 梁尘:梁上的尘土。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
"桐树花深孤凤怨":那歌声,时而如凤凰对唱时的美妙欢快声,时而又如孤凤如泣如诉的哀怨声,
# 桐树:梧桐,相传凤非梧不栖。《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渐遏遥天":歌声渐次升腾至遥远天际,
# 渐遏遥天:渐遏遥天”二句:即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不放行云散":令行云驻足不散。
"坐上少年听不惯":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
# 坐上少年:柳永自谓。
"玉山未倒肠先断":人尚未醉倒,肝肠却已寸断。
# 肠先断:形容歌声感人至极。,玉山未倒:玉山未倒: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是一首宴乐词。借筵席上帘内歌女的歌声,写出了歌声的美妙、凄婉及其带来的听觉与视觉双重美感,表现了词人对歌声的沉醉。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词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梁尘暗落琉璃盏”一句,巧用刘向《别录》中“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的典故。典故原意是说虞公歌声清亮,能震动屋梁上的灰尘。词人在此化用,以“梁尘暗落”表现歌声的清脆响亮、穿透力强,又增添“琉璃盏”这一具体物象,让“动梁尘”的抽象描述变得可感,凸显歌声的动人力量。虚实结合:“不见如花面”为虚写,不直接描绘歌女容貌,留足想象空间;“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等句为实写,具体刻画歌声的圆润、穿透力及伴奏场景。虚写的容貌与实写的歌声相互映衬,让歌女形象更鲜明,也凸显出歌声的动人魅力。铺垫:首句“帘内清歌帘外宴”交代听歌场景,点明客人与歌女隔帘相望,为后文“不见如花面”做铺垫,既暗示场合特殊性,又引发读者对歌女容貌的想象,让后续对歌声的描写更显聚焦。渲染:“桐树花深孤凤怨”以“深”“孤”“怨”渲染氛围,借梧桐、孤凤意象,将歌声的清越凄怨具象化,强化了歌声带来的孤寂哀婉之感,为结尾“肠先断”的情感爆发做了铺垫,让悲伤情绪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三句虚写歌妓的美貌,先交代客人与歌妓之间隔着一层帘子,这不仅说明这次听歌的场合并非普通歌馆,而是在某位达官贵人的家中,也为后文“不见如花面”做了铺垫。在描述歌妓具体容貌时,只说“不见如花面”,至于“如花”究竟是怎样的模样却未提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接下来描写歌声的美妙,词人运用了不少典故。“牙板数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礼记·乐记》中描写歌声“累累乎端如贯珠”的内容,“珠一串”形象地表现出歌女歌声的圆润流转、富有节奏,再加上“牙板数敲”的打击乐器伴奏,比原典多了几分节拍感和音响效果。“梁尘暗落琉璃盏”一句,化用刘向《别录》中“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的记载,词人用“梁尘暗落”来渲染歌声的清脆与穿透力,还特意加上一只晶莹的“琉璃盏”,以这器皿承接落下的梁尘,将虚写化为实感,让带有夸张意味的意象更显真切。下片“桐树花深孤凤怨”一句,虽未直接引用前人描写音乐的诗文,但“梧桐”“凤凰”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且自古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柳永借助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画面,容易引发读者对歌声的诸多联想。词人再用“深”“孤”“怨”三字点缀画面,使歌声的清越、凄怨、孤寂、哀婉变得具体可感,同时也为词尾抒发情感做了扎实的铺垫。“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一句,化用《列子·汤问》中秦青歌声“响遏行云”的典故,词人添加“渐”字,写出歌声从细微到洪亮、从微弱到强劲的力度变化;再用“不放”二字,赋予歌声鲜活的主动性和生命力。最后,词人被那凄婉的歌声打动,“肠先断”,以至于难以听完。
4. 作品点评
柳永在描写歌声时,每一处用典都伴随着强烈的画面感,如诗似画,清新而生动,让人在仿佛听到歌声的同时,既获得了听觉上的美感,也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并且,柳永运用典故却不被典故所束缚,达到了《颜氏家训》中所说的“用事不使人觉”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出,向来擅长用俚语作词的柳永,在以典故入词方面的功力也十分娴熟。这是《乐章集》中一首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描写音乐的佳作,在古代众多描写音乐的诗词里也属优秀之作。
# 词写歌妓之美与歌声之美,次第写来,虚实相间,连连用典,意在典中,一丝不紊。
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
上一篇:宋·柳永《望远行·绣帏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