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ruǐ
xiāng
yǐn
·
·
liú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1
liú
guāng
yīn
cuī
nài
fāng
lán
xiē
hǎo
huā
xiè
wéi
qǐng
cǎi
yún
sàn
liú
cuì
yàn
qián
shì
duān
fēng
yuè
chù
qián
zōng
jiù
rěn
zhè
huí
wàng
duàn
yǒng
zuò
zhōng
tiān
xiàng
xiān
dǎo
guī
míng
liǎng
xiāo

译文

没留住。光阴易逝,无奈那芬芳的兰花凋谢了,美好的花朵也凋落了,只在片刻之间。彩云容易消散,琉璃容易破碎,验证了以前的事情果然是这样。在风月之夜,有几处以前的踪迹和旧迹。怎能忍心去思念回忆。这一次望尽天涯,永远地天人相隔。一方去了仙岛,一方踏上冥路,彼此再也没有消息。

逐句剖析

"留不得":没留住。

# 留不得:直抒她弥留之际惨不忍赌的情形。这三个字是悲绝的哭诉,使读之者如身临其境,由此全词悲声凄楚。

"光阴催促":光阴易逝,

"奈芳兰歇":无奈那芬芳的兰花凋谢了,

# 歇:调落,死亡。陈子昂《修竹篇》:“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奈:奈何。

"好花谢":美好的花朵也凋落了,

"惟顷刻":只在片刻之间。

# 顷刻:极短暂的时间。

"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容易消散,琉璃容易破碎,

# 琉璃脆:以诸种材料掺和制成的瓦,生命的脆弱。

"验前事端的":验证了以前的事情果然是这样。

# 验前事端的:验证事实如此。验:验证,证明。端的:真的,果真。

"风月夜":在风月之夜,

"几处前踪旧迹":有几处以前的踪迹和旧迹。

"忍思忆":怎能忍心去思念回忆。

# 忍:即怎忍。

"这回望断":这一次望尽天涯,

"永作终天隔":永远地天人相隔。

# 终天隔:终生永别。终天:永远,久远。

"向仙岛":一方去了仙岛,

# 向仙岛:即往神仙所居之地。

"归冥路":一方踏上冥路,

# 冥路:通向阴间(死后)之路。

"两无消息":彼此再也没有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愁蕊香引·留不得》是宋代柳永所作的一首词。在时光无情的催促下,繁花转瞬凋零,与之相伴的伊人亦骤然离世。至于她的魂魄归宿,无论是幻化成蓬莱仙岛的仙子,还是消逝于幽冥地府,皆已杳无踪迹。这首《秋蕊香引》与《中吕调・离别难》一样,均是为悼念风尘女子所作。柳永在词中所展现的态度庄重而伤感,于惋惜之中,满含留恋与同情。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并未表明与这位歌伎存在特殊的亲密关系,仅仅流露出纯粹的友谊与同情,而这恰恰彰显出他人性中的熠熠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悼亡词。描绘了在光阴匆匆催促下,花儿迅速凋谢,象征着与之相关的伊人骤然离世的场景,表达了词人对这位风尘女子离世的沉痛哀悼,体现了词人对消逝的美好生命的惋惜与追忆,营造出一种凄美、哀伤且充满迷茫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借代:“芳兰歇,好花谢”中“芳兰”和“好花”在此处指代那位早逝的兰心蕙质的女子。以具有美好特质的植物形象,代替特定的人物,生动地突出了女子如芳兰、好花般美好出众的形象,同时借花儿的凋谢暗示女子的早夭。比喻:“彩云易散琉璃脆”将生命比作彩云与琉璃,用彩云容易消散、琉璃容易破碎的特点,形象地喻指生命的脆弱,体现出美好事物往往难以长久留存的特质,使生命的脆弱之感更加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始,一句“留不得”,如一声沉重叹息,直陈时光无法挽留,生命于光阴长河中脆弱不堪。“光阴催促”,将时光刻画得冷酷无情,恰似风刀霜剑,轻易便让纤弱纯洁的生命过早凋零。“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奈”字饱含无奈,“芳兰歇”与“好花谢”相互映照,反复暗指那位如兰心蕙质般的年轻女子香消玉殒。这里,“芳兰”与“好花”象征着她出众的气质与脱俗的姿容。“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以彩云的瞬息消散、琉璃的脆弱易碎,比喻生命的不堪一击,蕴含着美好事物往往更为娇弱的感慨。“验前事端的”,借过往之事验证生命的无常,此句看似冷静客观的评述,实则饱含词人历经世事的凄凉无奈。下片抒情,从回忆缓缓展开。“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词人忆起那女子短暂一生,在风花雪月间,她留下的踪迹寥寥,青春正好却骤然离世,令词人不忍回想。“这回望断,永作天涯隔”,意即她的逝去无可逆转,即便望穿天涯,也已天人永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生命消逝后,魂魄亦无处可寻,无论仙山还是地府,皆不见其影踪,深切表达出生命消逝后的迷茫,以及词人对她沉痛哀悼的与无尽的思念。柳永并未借死后灵魂归宿或因果轮回之说,为生命的终结找寻慰藉,而是直陈死亡意味着虚无,尽显对生命消逝的无奈与悲凉。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词里,作者并未展现出与这位女子存在特殊而亲昵的关系,其笔触在冷静客观间,更多流露出的是纯粹的友谊与真挚的同情。正是这种超脱特殊关系的情感表达,使得词作中的人性光辉熠熠生辉。要知道,在宋代,封建思想持续发展,理学思想亦在文化土壤中悄然孕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能够为一位地位卑微的风尘女子,创作如此情真意切的悼亡词,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更打破了当时社会阶层与观念的束缚,让这份跨越阶层的情感在词作中得以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柳永的这首词无意选词设色,只是径情直叙,纯以真挚深厚的感情出之,悲情满纸,令人不忍卒读。

《焚香记总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慢卷绸(双调)》

下一篇:宋·柳永《倾杯乐(散水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