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靥深深":清香的脸蛋有深深的酒窝,
# 靥:酒窝。
"姿姿媚媚":姿态妩媚动人,
"雅格奇容天与":这特殊容颜和高雅气质仿佛是老天赐予的。
# 天与:天生的。,雅格:典雅格致。
"自识伊来":自认识她以来,
"便好看承":得她殷勤看顾,
# 好看承:好好看待,小心护持。
"会得妖娆心素":也了解到她的情愫芳心。
# 妖娆:娇艳美好。
"临歧再约同欢":想在分别之时再约她一起欢聚,
# 临歧:当歧路而分手时。
"定是都把、":那么,我们肯定都会、
"平生相许":像恋人一样互许平生。
"又恐恩情":可我又害怕恩情,
"易破难成":破碎容易,成全却很难,
"不免千般思虑":不由得思绪万千。
"近日书来":最近她写给我的信中,
"寒暄而已":只是寒暄几句,
"苦没忉忉言语":没有那种絮絮叨叨亲切的言语。
# 忉忉:絮絮叨叨,指那些亲昵的话语。
"便认得、":于是便想到了、
# 认得:使人认为的意思。
"听人教当":她准是听了别人的教唆,
# 听人教当:使人认为的意思。
"拟把前言轻负":想把曾经的海誓山盟辜负。
"见说兰台宋玉":听说在兰台公子宋玉,
# 兰台宋玉: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官,宋玉、景差侍。”后人遂把“兰台”和宋玉连称,或称宋玉为“兰台公子”。,见说:听说。
"多才多艺善词赋":多才多艺,善词着赋。
"试与问、":试问、
# 试与问:试问。此下二句用《高唐赋》典,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便将“朝朝暮暮”形容爱人之间的感情极好,朝夕不离,犹云:本当朝朝暮暮相守,可你将往何处去呢?对对方的疏离表达怨望之情。
"朝朝暮暮":我们的爱情本当像楚王和巫山神女那样朝云暮雨,相爱相欢。
"行云何处去":可行云将往何处去呢。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市井爱情纠葛的婉约词。借词人同风尘女子从相识相恋到因书信生疑的情感过程,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典故化用和细节刻画,展现爱情中的甜蜜、担忧与患得患失,呈现市井情爱里的细腻心理。
2. 写作手法
用典:“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句,巧用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巫山神女的典故。该典故原意为楚怀王游高唐时,梦到巫山神女自荐枕席,神女称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作者在此将恋人比作行踪不定的“行云”,通过追问“行云”去向,巧妙借神女典故,既暗含对往昔美好情爱的怀念,又表达出对恋人如今踪迹难寻、感情难以捉摸的惆怅与哀怨,委婉地抒发了相思之苦与不安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开篇以细腻笔触描绘女子容貌:深深酒窝含香,姿态妩媚动人,高雅容貌气质似天赐。此句从视觉、感官角度,定格女子美好,为爱情缘起做铺垫,尽显词人初见倾心。“自识伊来,便好看承,会得妖娆心素”,转入相恋视角,“好看承”体现词人对女子的珍视,“会得妖娆心素”则说读懂她娇美外表下的情思,二人心灵契合,甜蜜尽显。“临歧再约同欢,定是都把、平生相许”,写分别时约定——歧路分别,相约再聚,且彼此许下“平生相许”的承诺,将爱情推向“盟誓”高度,满是对未来相守的期许。“又恐恩情,易破难成,未免千般思虑”,笔锋陡转,甜蜜中生出担忧:担心这份恩情脆弱难长久,于是“千般思虑”,患得患失之感溢出,为下片情感变化埋下伏笔,展现爱情里甜蜜与不安交织的复杂。下片“近日书来,寒暄而已,苦没忉忉言语”,承接上片别后,写收到女子书信的失落:信中只有寒暄,没有亲昵话语。“苦没”二字,强化词人因书信冷淡而生的痛苦,暗示女子心意可能改变。“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词人猜测:女子定是听了别人教唆,打算背弃从前“平生相许”的誓言,“拟把”二字,将猜疑化为近乎“认定”的判断,尽显对爱情变卦的痛心与无奈。“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借听闻引出宋玉(暗指有才情的他人),为下文用典做过渡。“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化用巫山神女典故,以“朝朝暮暮”呼应神女与襄王的相恋,又以“行云何处去”追问:女子啊,你若如行云般飘逝,爱情将归向何方?借典故委婉表达对女子变心的担忧,及对爱情归宿的迷茫,让情感在追问中更显深沉、惆怅。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婉转细腻之笔,缓缓铺陈词人从相遇时的倾心、相知后的契合,到相爱里的眷恋,再到离别后因情思缠绕而生不安的情感轨迹,字里行间满溢着对恋人的痴迷与牵挂,也隐现因深情投入,对恋人可能改变心意的忐忑揣度,以及由此滋生的幽怨心绪,如丝缕般在词间萦绕。
# 细绎此词,有一点特殊处,即上片是男子的口气,而下片则转为女子声吻。
不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星琦《柳永集》
上一篇:宋·柳永《传华枝(大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