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制礼经":先王制定了礼的规范,
"祠为国大事":祭祀是国家的大事。
"孟春祭风师":初春时节祭祀风神,
"刺史敢有二":刺史怎敢有二心。
"斋戒升于坛":我斋戒后登上祭坛,
"拜手首至地":恭敬地行拜礼,头触到地面。
"所祈动以时":所祈求的是风按时吹动,
"生物得咸遂":万物都能顺利生长。
"勿鼓江海涛":不要鼓动江海的波涛,
"害我舟楫利":损害我船只航行的便利。
"昊天六七月":苍天在六七月间,
"会有雷雨至":会有雷雨到来。
"慎无吹散去":千万不要把它们吹散,
"坐使百谷悴":白白让百谷凋零枯萎。
"高秋三五夕":深秋八月十五的夜晚,
"明月生天际":明月从天边升起。
"乃可驱云烟":才可以驱散云烟,
"以喜万人意":让万民欢喜。
"愿君入薰弦":希望您能使政令如薰风般和畅,
"上副吾皇志":符合我皇的心意。
"阜财复解愠":使财物丰饶又能解除百姓的怨怒,
"即为天下赐":这就是上天赐予的好事。
"八使重古礼":八位使者重视古礼,
"作诗歌祭义":作诗来阐述祭祀的意义。
"诚欲通神明":实在是想要通过祭祀与神明相通,
"非徒奖州吏":并非只是为了嘉奖州吏。
"贤哉推此心":这种贤德之心值得推崇,
"良以警有位":确实可以警醒身居官位的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先王制礼经,祠为国大事。”开篇从宏观层面阐述祭祀的由来与意义,以先王制礼为依托,将祭祀风师提升到国家大事的高度,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引发读者对古代礼仪制度以及祭祀文化的关注。第三、四句:“孟春祭风师,刺史敢有二。”具体指出祭祀的时间和执行祭祀的主体。“孟春”点明了特定的时节,古人认为孟春时节祭祀风师符合自然规律和时节特点。“刺史敢有二”则通过刺史的态度,进一步强调祭祀活动的庄重性,体现出官员对传统礼仪的尊重以及对国家大事的认真负责态度。第五、六句:“斋戒升于坛,拜手首至地。”详细描绘了祭祀的具体仪式过程。“斋戒”体现了祭祀前对身心的净化准备,展现出对神灵的虔诚。“升于坛”描述了到达祭祀场所的动作,“拜手首至地”则细致刻画了行拜礼的姿态,生动地呈现出祭祀仪式的庄重与肃穆,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场景,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第七、八句:“所祈动以时,生物得咸遂。”阐述了祭祀时人们向风师祈求的内容。人们希望风能够按时吹拂,为万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动以时”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生物得咸遂”则表达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万物繁荣的美好期许,反映出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九、十句:“勿鼓江海涛,害我舟楫利。”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向风师祈求的具体事项。“勿鼓江海涛”表达了人们对风的一种期望,希望风不要掀起过大的波浪,以免对海上或江河中的船只航行造成危害。“害我舟楫利”直接点明了危害的具体方面,体现了古代交通依赖水路的情况下,人们对航行安全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祭祀风师这一行为的现实意义,即祈求风神庇佑水上交通的顺畅。第十一、十二句:“昊天六七月,会有雷雨至。”描述了特定季节的天气现象。“昊天”营造出一种宏大、广阔的氛围,“六七月”明确了时间节点,此时正值夏季,天气多变,雷雨常见。“会有雷雨至”预示着天气的变化,为下文人们对风师的进一步祈求做铺垫,引出人们对风在雷雨天气中作用的期望。第十三、十四句:“慎无吹散去,坐使百谷悴。”表达了人们对风师在雷雨天气中的具体祈求。“慎无吹散去”明确告诫风师不要把雷雨云吹散,“坐使百谷悴”则强调了如果风师这样做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即庄稼因缺水而干枯。此联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对雨水的渴望以及对风师能够合理行事的期盼,突出了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的特点,也反映出祭祀活动背后人们对风调雨顺的强烈诉求。第十五、十六句:“高秋三五夕,明月生天际。”描绘了深秋十五夜晚明月升起的景象。“高秋”点明了季节,“三五夕”明确了具体时间,“明月生天际”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与前文夏季的雷雨场景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季节的自然风貌,也为下文人们在秋季对风师的祈求埋下伏笔,暗示了随着季节变化,人们对风的需求和期望也有所不同。第十七、十八句:“乃可驱云烟,以喜万人意。”说明了人们在秋季对风师的祈求。“乃可驱云烟”表明在特定情况下,人们希望风师能够发挥驱散云雾的作用,“以喜万人意”则强调了这样做所带来的结果,即让百姓感到喜悦。结合秋季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影响农事或人们生活的情况,此联体现了人们对风师能够适时调节天气,保障生活顺利、带来愉悦心情的期盼,进一步深化了祭祀风师的意义。第十九、二十句:“愿君入薰弦,上副吾皇志。”由祭祀风师过渡到对官员的期望。“愿君入薰弦”表达希望对方能够施行仁政,使政策温和、利民,“上副吾皇志”则进一步强调要符合皇帝的治国意愿。将祭祀活动与政治治理相联系,体现了古代官员不仅重视礼仪传统,更关注政令的实施和对皇帝意志的贯彻,使诗歌的内涵从单纯的祭祀仪式延伸到政治层面。第二十一、二十二句:“阜财复解愠,即为天下赐。”阐述了施行仁政所带来的美好结果。“阜财复解愠”具体说明了希望官员通过施行仁政达到让百姓财富增加、消除烦恼的目的,“即为天下赐”则将这种结果提升到上天恩赐的高度,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此联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从对风师的祭祀祈求延伸到对官员治理的期望,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良好的政治治理与上天的恩赐相呼应,共同为百姓带来福祉。第二十三、二十四句:“八使重古礼,作诗歌祭义。”说明了八使的行为和目的。“八使重古礼”表明八位使者重视古代的礼仪制度,“作诗歌祭义”则指出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来阐述祭祀的意义。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古代礼仪的尊崇和传承,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八使在文化传播和礼仪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诗歌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层面。第二十五、二十六句:“诚欲通神明,非徒奖州吏。”进一步阐述了八使作诗的目的。“诚欲通神明”表明八使重视古礼、作诗阐述祭义的真正目的是希望能够与神明相通,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祭祀活动神圣性的尊重。“非徒奖州吏”则强调这一行为并非仅仅是为了嘉奖州县官吏,突出了祭祀活动和八使行为的更深层次意义,即通过祭祀与神明沟通,祈求福祉,体现了古代宗教信仰与社会治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后两句:“贤哉推此心,良以警有位。”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贤哉推此心”对八使重视古礼、作诗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们秉持的贤德之心。“良以警有位”则进一步指出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警示那些身居官位的人,要重视礼仪传统、施行仁政、心怀敬畏,起到了劝诫和引导官员的作用,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深化了主题,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