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shì
chéng
hán
diàn
殿
chéng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2
nán
gōng
céng
jiàn
zhī
wén
shī
láo
shí
chūn
tiān
shàng
yún
lóng
huì
shān
zhōng
yuán
kuì
yīn
xún
gōng
huáng
shí
yǒu
dào
kān
chún
shào
zhuàng
yóu
lái
zhuàn
míng
zhōng
dǐng
rén

译文

南宫曾经推荐过杜牧的文章,不小心犯错后白白耗费了忽然十年光阴。期盼天上的云龙能有相遇的机会,对山中猿鹤因循守旧感到愧疚。没有功绩难道不辜负黄石公吗,有治国之道怎忍心怀念紫莼羹(指归隐)。年少时本应努力奋斗,谁能将功业铭刻于钟鼎。

逐句剖析

"南宫曾荐牧之文":南宫曾经推荐过杜牧的文章,

"失足徒劳忽十春":不小心犯错后白白耗费了忽然十年光阴。

"天上云龙期际会":期盼天上的云龙能有相遇的机会,

"山中猿鹤愧因循":对山中猿鹤因循守旧感到愧疚。

"无功岂不孤黄石":没有功绩难道不辜负黄石公吗,

"有道何堪忆紫莼":有治国之道怎忍心怀念紫莼羹(指归隐)。

"少壮由来须努力":年少时本应努力奋斗,

"篆铭钟鼎古何人":谁能将功业铭刻于钟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事呈韩布殿丞》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十年蹉跎”为线索,回顾个人仕途经历,既流露怀才不遇的怅惘,又展现积极进取的志向。首联“南宫曾荐牧之文”借唐代杜牧受荐典故,暗喻自身才华未遇明主;颔联“天上云龙期际会”以云龙相会象征理想抱负,“山中猿鹤愧因循”则反衬现实中的停滞不前。颈联“无功岂不孤黄石”化用黄石公授书张良的典故,表达对功业未成的自省;尾联“少壮由来须努力”以钟鼎铭文作结,升华奋发有为的主题。全诗对仗工整,用典自然,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组合,既体现宋诗理趣,又彰显士大夫的责任担当,是范仲淹早期诗作中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尚未有明确记载。诗中“失足徒劳忽十春”一句,直白道出十年光阴虚度的坎坷经历,与作者早年科举入仕后、辗转各地任职的人生阶段恰好相符。而“南宫”一词,在诗中代指主管科举的礼部,字里行间暗藏着对当时人才选拔机制的深沉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述怀诗,介绍了作者十年仕途经历,描绘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体现了怀才不遇与进取之心,营造出沉郁氛围,表达了励志奋进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南宫曾荐牧之文”,巧用南宫荐才与杜牧受荐的典故。南宫在古代指主管科举的礼部,有荐举人才的职责;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曾得到他人荐举。作者在诗中借此典故,暗喻自己曾经像南宫荐举人才那样推荐过类似杜牧之才的人,却仕途不顺,以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对偶:“天上云龙期际会,山中猿鹤愧因循”,以“天上云龙”对“山中猿鹤”,句式工整。前者象征理想中的机遇,后者代表现实中的困顿,通过对比强化情感。对比:“天上云龙期际会,山中猿鹤愧因循”,将对“云龙际会”的期盼与“猿鹤因循”的愧疚对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展现内心的矛盾与怅惘。

3. 分段赏析

首联“南宫曾荐牧之文,失足徒劳忽十春”:以“南宫荐牧之文”的典故起笔,暗指自己曾获举荐的经历。而“失足徒劳忽十春”一句,直白道出十年间仕途受挫、光阴虚掷的坎坷,字里行间满是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也为全诗奠定了回顾往昔的基调。​颔联“天上云龙期际会,山中猿鹤愧因循”:“天上云龙”象征着君臣相遇、施展抱负的理想境遇,寄托着诗人对机遇的期盼。“山中猿鹤”则暗喻隐居避世的状态,“愧因循”三字流露出诗人因未能有所作为、虚度时光而产生的愧疚,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尽显内心的矛盾。​颈联“无功岂不孤黄石,有道何堪忆紫莼”:“黄石”典故源自黄石公授书张良之事,诗人借此表达若不能建立功业,便会辜负期望的心情。“紫莼”常与归隐相关联,“有道何堪忆”则表明即便身处困境,有治国之道在身,也不应轻易萌生归隐之念,展现出坚守的信念。​尾联“少壮由来须努力,篆铭钟鼎古何人”:“少壮由来须努力”是诗人对自我的鞭策,强调年少力强时应奋发进取,莫负时光。“篆铭钟鼎”指代建功立业、名留青史,以“古何人”的反问,既是对历史上建功者的追忆,也暗含着自己渴望有所成就的志向,收束全诗,充满昂扬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其二·画》

下一篇:宋·范仲淹《风水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