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īng
zhēn
shàng
rén
qín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1
yín
huáng
gěng
gěng
shuāng
léng
léng
西
xuān
yuè
hán
bīng
shàng
rén
kòu
zhū
shéng
wàn
lài
qiū
guāng
níng
guī
tiān
qiān
wén
yīn
lèi
jiē
jiē
zhèng
wèi
ér
běi
nán
lín
jìng
jìng
shí
xiū
shī
xiāng
táng
shàng
xīn
yōu
yōu
jīn
jiá
míng
lǎo
lóng
qiū
cāng
hǎi
yòu
yuán
xiào
hán
shān
lǒng
tóu
yàn
liú
quán
dòng
tíng
xiāo
xiāo
luò
hán
shēng
gǎn
tài
líng
shí
èr
xián
zhū
xià
xiān
wèi
zài
zòu
nán
fēng
shī
shén
rén
chàng
shùn
wéi
wèi
shì
dàn
guǎng
广
líng
sàn
guǐ
bēi
āi
jìn
fāng
luàn
nǎi
zhī
shèng
rén
qíng
shēn
jiāng
zhì
hǎi
xiān
zhì
qín
xīng
wáng
āi
yuè
dùn
zuò
zhōng
jiàn
tiān
xià
xīn
gǎn
gōng
zhèng
shǐ
yīn
bào
zhī
qiān
huáng
jīn

译文

银河如霜般清冷明亮,西窗下的月色寒彻如冰。高僧轻拨琴弦的刹那,万物寂静,秋光仿佛凝固。伏羲逝去已隔千年,此刻得闻古调,泪雨滂沱。可叹今世不如郑卫靡乐,市井间歌舞竞相喧嚣。歌舞升平,何时方休,师襄子(孔子琴师)堂前只剩悠悠心事。琴音如击打浮金,戛然如鸣玉,又似老龙秋泣沧海,幼猿暮啸寒山。琴声化作陇头呜咽的流泉,洞庭萧瑟的落叶。琴音感化万物何等神奇,仙鹤衔珠翩然降临。请再奏《南风》之诗,让神人和谐,舜帝无忧而治。若弹《广陵散》,鬼魅哀恸,预示晋室将乱。方知圣人思虑深远,欲治天下必先治琴。兴亡哀乐无法逃避,琴音中可见民心所向。感恩高僧传授雅正之音,纵有千金难以为报。

逐句剖析

"银潢耿耿霜棱棱":银河如霜般清冷明亮,

# 棱棱:形容严寒。,耿耿:明亮的样子。,银潢:天河,银河。

"西轩月色寒如冰":西窗下的月色寒彻如冰。

"上人一叩朱丝绳":高僧轻拨琴弦的刹那,

"万籁不起秋光凝":万物寂静,秋光仿佛凝固。

"伏牺归天忽千古":伏羲逝去已隔千年,

# 伏牺:即伏羲,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我闻遗音泪如雨":此刻得闻古调,泪雨滂沱。

"嗟嗟不及郑卫儿":可叹今世不如郑卫靡乐,

# 嗟嗟:象声词。

"北里南邻竞歌舞":市井间歌舞竞相喧嚣。

"竞歌舞":歌舞升平,

"何时休":何时方休,

"师襄堂上心悠悠":师襄子(孔子琴师)堂前只剩悠悠心事。

# 师襄:春秋时乐官,孔子曾从他学琴。

"击浮金":琴音如击打浮金,

"戛鸣玉":戛然如鸣玉,

"老龙秋啼沧海底":又似老龙秋泣沧海,

"幼猿暮啸寒山曲":幼猿暮啸寒山。

"陇头瑟瑟咽流泉":琴声化作陇头呜咽的流泉,

# 陇头:陇山,借指边塞。

"洞庭萧萧落寒木":洞庭萧瑟的落叶。

"此声感物何太灵":琴音感化万物何等神奇,

"十二衔珠下仙鹄":仙鹤衔珠翩然降临。

"为予再奏南风诗":请再奏《南风》之诗,

"神人和畅舜无为":让神人和谐,舜帝无忧而治。

"为予试弹广陵散":若弹《广陵散》,鬼魅哀恸,

"鬼物悲哀晋方乱":预示晋室将乱。

"乃知圣人情虑深":方知圣人思虑深远,

"将治四海先治琴":欲治天下必先治琴。

"兴亡哀乐不我遁":兴亡哀乐无法逃避,

"坐中可见天下心":琴音中可见民心所向。

"感公遗我正始音":感恩高僧传授雅正之音,

"何以报之千黄金":纵有千金难以为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听真上人琴歌》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诗。范仲淹的琴乐审美观以“琴道”为精神内核,构建起礼乐教化与政治伦理的深度关联。其“伏牺归天忽千古,我闻遗音泪如雨”的慨叹,并非单纯技艺鉴赏,而是将琴音视为三代礼乐精神的当代延续。这种审美认知在《听真上人琴歌》中升华为“将治四海先治琴”的政治哲学——琴道不仅是艺术修养,更是“通伦理”的治世工具,与《礼记·乐记》中“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治理逻辑形成历史呼应。“感公遗我正始音”的慨叹,揭示出范仲淹对音乐政治功能的本质认知。其“正始音”概念源自《诗经·周颂》的雅正传统,强调音乐应具备“教胄何须往古”的现实教化功能。这种认知在《上执政书》提出的治国纲领中得到实践转化,将琴道升华为“厚民力”的文化实践——通过“琴瑟共鸣”实现“悦万国之心”,以“和万民之意”达成“八风时叙”。皇甫湜“穿天心,出月胁”的评语,恰印证其音乐思想突破传统乐府的讽喻维度,在“以丽写刺”中实现艺术审美与政治关怀的深度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范仲淹《听真上人琴歌》的创作背景深植于其政治沉浮与精神求索的交织轨迹。天圣七年(1029年),三十九岁的范仲淹因上书刘太后请还政于仁宗,触怒权贵,被贬为陈州通判。在一个秋夜听高僧真上人抚琴时而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听真上人琴歌》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欣赏琴乐后所作的感怀诗。通过描绘对琴乐的审美感受,体现出一个心忧天下的政治家对乐教的重视。

2. 写作手法

比喻:“击浮金,戛鸣玉,老龙秋啼沧海底,幼猿暮啸寒山曲。”琴音幻化为多重意象:金玉相击的清越象征治世法度,老龙悲啼暗喻君心孤危,幼猿哀啸隐喻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礼乐教化的重视。用典:“伏牺归天忽千古,我闻遗音泪如雨。 嗟嗟不及郑卫儿,北里南邻竞歌舞。”​​伏羲时代的雅正之音已成绝响,诗人闻之涕泗滂沱。此处的“泪如雨”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三代礼乐崩坏的沉痛哀悼。下句陡转直斥“郑卫之音”,以“北里南邻”的市井狂欢反衬雅乐凋零,呼应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的忧思。范仲淹将音乐异化视为政治危机的先兆,暗含对庆历新政前夜士风颓靡的尖锐批判。

3. 分段赏析

首段“​​银潢耿耿霜棱棱,西轩月色寒如冰。上人一叩朱丝绳,万籁不起秋光凝。​​”诗以冷冽的秋夜景象开篇,银河如霜,月色凝冰,构建出肃穆清寂的时空场域。真上人指尖轻叩琴弦的瞬间,“万籁不起”四字如定海神针,将无形的琴声具象为统摄天地的力量,使“秋光凝滞”的物理时空与“遗音泪雨”的精神时空骤然重叠。这种“以声止声”的笔法,暗合《礼记·乐记》中“大乐必易,大乐必简”的哲学,暗示琴道具有超越世俗喧嚣的宇宙性。次段“伏牺归天忽千古,我闻遗音泪如雨。嗟嗟不及郑卫儿,北里南邻竞歌舞。​​”琴音触发历史记忆的闪回:伏羲时代的雅正之音已成绝响,诗人闻之涕泗滂沱。此处的“泪如雨”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三代礼乐崩坏的沉痛哀悼。下句陡转直斥“郑卫之音”,以“北里南邻”的市井狂欢反衬雅乐凋零,呼应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的忧思。范仲淹将音乐异化视为政治危机的先兆,暗含对庆历新政前夜士风颓靡的尖锐批判。中段“击浮金,戛鸣玉,老龙秋啼沧海底,幼猿暮啸寒山曲。陇头瑟瑟咽流泉,洞庭萧萧落寒木。​​”琴音幻化为多重意象:金玉相击的清越象征治世法度,老龙悲啼暗喻君心孤危,幼猿哀啸隐喻民生疾苦。“陇头”“洞庭”的地理跨度,将边塞烽烟与江南凋敝浓缩于琴弦,形成全景式社会图景。这种“音画同构”手法,实为《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比兴传统的升华,使自然声响成为政治隐喻的载体。高潮“​​此声感物何太灵,十二衔珠下仙鹄。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仙鹄衔珠”的神话意象,将琴音的感化力升华为天人感应的祥瑞。范仲淹在此提出惊世之论——“治四海先治琴”,将音乐教育提升至治国方略高度。此说源自《尚书·尧典》“八音克谐”的礼乐传统,却在北宋党争加剧的语境中注入新义:琴道不仅是艺术修养,更是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修炼。其“清厉而静”的琴风主张,与《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的修身哲学形成互文。尾声“兴亡哀乐不我遁,坐中可见天下心。感公遗我正始音,何以报之千黄金。​​”尾联以“黄金”为秤,称量琴音的价值:物质财富在精神共鸣面前黯然失色。“天下心”的提出,将个人听琴体验转化为士大夫群体的集体忧思。这种“以琴观政”的视角,与三年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形成思想闭环,展现范仲淹从音乐审美到政治伦理的思维跃迁。全诗至此完成从“技”到“道”、从“艺”到“治”的哲学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下一篇:宋·范仲淹《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