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潢耿耿霜棱棱":银河如霜般清冷明亮,
# 棱棱:形容严寒。,耿耿:明亮的样子。,银潢:天河,银河。
"西轩月色寒如冰":西窗下的月色寒彻如冰。
"上人一叩朱丝绳":高僧轻拨琴弦的刹那,
"万籁不起秋光凝":万物寂静,秋光仿佛凝固。
"伏牺归天忽千古":伏羲逝去已隔千年,
# 伏牺:即伏羲,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我闻遗音泪如雨":此刻得闻古调,泪雨滂沱。
"嗟嗟不及郑卫儿":可叹今世不如郑卫靡乐,
# 嗟嗟:象声词。
"北里南邻竞歌舞":市井间歌舞竞相喧嚣。
"竞歌舞":歌舞升平,
"何时休":何时方休,
"师襄堂上心悠悠":师襄子(孔子琴师)堂前只剩悠悠心事。
# 师襄:春秋时乐官,孔子曾从他学琴。
"击浮金":琴音如击打浮金,
"戛鸣玉":戛然如鸣玉,
"老龙秋啼沧海底":又似老龙秋泣沧海,
"幼猿暮啸寒山曲":幼猿暮啸寒山。
"陇头瑟瑟咽流泉":琴声化作陇头呜咽的流泉,
# 陇头:陇山,借指边塞。
"洞庭萧萧落寒木":洞庭萧瑟的落叶。
"此声感物何太灵":琴音感化万物何等神奇,
"十二衔珠下仙鹄":仙鹤衔珠翩然降临。
"为予再奏南风诗":请再奏《南风》之诗,
"神人和畅舜无为":让神人和谐,舜帝无忧而治。
"为予试弹广陵散":若弹《广陵散》,鬼魅哀恸,
"鬼物悲哀晋方乱":预示晋室将乱。
"乃知圣人情虑深":方知圣人思虑深远,
"将治四海先治琴":欲治天下必先治琴。
"兴亡哀乐不我遁":兴亡哀乐无法逃避,
"坐中可见天下心":琴音中可见民心所向。
"感公遗我正始音":感恩高僧传授雅正之音,
"何以报之千黄金":纵有千金难以为报。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听真上人琴歌》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欣赏琴乐后所作的感怀诗。通过描绘对琴乐的审美感受,体现出一个心忧天下的政治家对乐教的重视。
2. 写作手法
比喻:“击浮金,戛鸣玉,老龙秋啼沧海底,幼猿暮啸寒山曲。”琴音幻化为多重意象:金玉相击的清越象征治世法度,老龙悲啼暗喻君心孤危,幼猿哀啸隐喻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礼乐教化的重视。用典:“伏牺归天忽千古,我闻遗音泪如雨。 嗟嗟不及郑卫儿,北里南邻竞歌舞。”伏羲时代的雅正之音已成绝响,诗人闻之涕泗滂沱。此处的“泪如雨”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三代礼乐崩坏的沉痛哀悼。下句陡转直斥“郑卫之音”,以“北里南邻”的市井狂欢反衬雅乐凋零,呼应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的忧思。范仲淹将音乐异化视为政治危机的先兆,暗含对庆历新政前夜士风颓靡的尖锐批判。
3. 分段赏析
首段“银潢耿耿霜棱棱,西轩月色寒如冰。上人一叩朱丝绳,万籁不起秋光凝。”诗以冷冽的秋夜景象开篇,银河如霜,月色凝冰,构建出肃穆清寂的时空场域。真上人指尖轻叩琴弦的瞬间,“万籁不起”四字如定海神针,将无形的琴声具象为统摄天地的力量,使“秋光凝滞”的物理时空与“遗音泪雨”的精神时空骤然重叠。这种“以声止声”的笔法,暗合《礼记·乐记》中“大乐必易,大乐必简”的哲学,暗示琴道具有超越世俗喧嚣的宇宙性。次段“伏牺归天忽千古,我闻遗音泪如雨。嗟嗟不及郑卫儿,北里南邻竞歌舞。”琴音触发历史记忆的闪回:伏羲时代的雅正之音已成绝响,诗人闻之涕泗滂沱。此处的“泪如雨”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三代礼乐崩坏的沉痛哀悼。下句陡转直斥“郑卫之音”,以“北里南邻”的市井狂欢反衬雅乐凋零,呼应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的忧思。范仲淹将音乐异化视为政治危机的先兆,暗含对庆历新政前夜士风颓靡的尖锐批判。中段“击浮金,戛鸣玉,老龙秋啼沧海底,幼猿暮啸寒山曲。陇头瑟瑟咽流泉,洞庭萧萧落寒木。”琴音幻化为多重意象:金玉相击的清越象征治世法度,老龙悲啼暗喻君心孤危,幼猿哀啸隐喻民生疾苦。“陇头”“洞庭”的地理跨度,将边塞烽烟与江南凋敝浓缩于琴弦,形成全景式社会图景。这种“音画同构”手法,实为《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比兴传统的升华,使自然声响成为政治隐喻的载体。高潮“此声感物何太灵,十二衔珠下仙鹄。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仙鹄衔珠”的神话意象,将琴音的感化力升华为天人感应的祥瑞。范仲淹在此提出惊世之论——“治四海先治琴”,将音乐教育提升至治国方略高度。此说源自《尚书·尧典》“八音克谐”的礼乐传统,却在北宋党争加剧的语境中注入新义:琴道不仅是艺术修养,更是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修炼。其“清厉而静”的琴风主张,与《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的修身哲学形成互文。尾声“兴亡哀乐不我遁,坐中可见天下心。感公遗我正始音,何以报之千黄金。”尾联以“黄金”为秤,称量琴音的价值:物质财富在精神共鸣面前黯然失色。“天下心”的提出,将个人听琴体验转化为士大夫群体的集体忧思。这种“以琴观政”的视角,与三年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形成思想闭环,展现范仲淹从音乐审美到政治伦理的思维跃迁。全诗至此完成从“技”到“道”、从“艺”到“治”的哲学升华。
上一篇:宋·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下一篇:宋·范仲淹《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