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城邻上苑":肃城紧挨着皇家上苑,
# 肃城:指皇宫禁城。
"黄山迩桂宫":黄山近傍着桂宫。
"雨歇连峰翠":雨后初晴,连绵群峰一片翠绿,
"烟开竟野通":雨后初晴,连绵群峰一片翠绿。
"排虚翔戏鸟":鸟儿排空展翅,欢快地翔舞嬉戏,
"跨水落长虹":一道长虹横跨水面,仿佛自天而落。
"日下林全暗":夕阳西沉,整片树林陷入暗影,
"云收岭半空":云层消散,半座山岭浮现在空际。
"山泉鸣石涧":山泉在石涧中淙淙鸣响,
"地籁响岩风":山风穿过岩隙,传来阵阵天籁。
“唐初四大书家”之一,诗人
虞世南(558~638),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施,谥文懿,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人。虞世南的一生经历陈、隋、唐三代的变革,其间征乱不断。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早期的诗歌呈现出婉缛、绮丽、藻饰的特点。入唐后,其作品的描写重点由场面转到景物,诗歌风格由婉缛变为清新。代表作品有《春夜》《咏舞》《蝉》等。传世书法作品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还有传为他的行草墨迹《汝南公主墓志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雨后山林景致,有连峰翠绿、野烟散开、鸟翔长虹、林暗岭空、山泉鸣涧等景象,从视觉、听觉多角度展现自然生机与清幽意境,表达了对雨后山林美景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多角度描写:“肃城邻上苑,黄山迩桂宫”以全景式构图展现连峰叠翠;“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形成烟消虹现的视觉对比;“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以明暗光影凸显山间气候变化,通过多视角呈现雨后山景层次感。多感官描写:后三联“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突破视觉,进行听觉描写,模拟水声、风声,将静态山水转化为动态的立体场景,声景结合,动静相生,令人身临其境。对比:颔联“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通过“野烟散”与颈联“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的“鸟翔长虹”形成烟消虹现的视觉对比,在光影与景象的变化中,暗藏着雨霁后的豁然与欣喜。
3. 分段赏析
“肃城邻上苑,黄山迩桂宫”以工整笔触交代地理位置,写肃城近上苑、黄山邻桂宫,将自然山水与宫廷建筑相勾连,既显环境庄严肃穆,又暗藏与自然相接的开阔感。“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聚焦雨后初霁之景,“雨歇”“烟开”点明天气变化,“连峰翠”凸显山峦经雨洗后的鲜绿葱郁,“竟野通”则展现烟雾消散后原野视野的通透开阔,画面清新明净。“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注入动态元素,“排虚”状写鸟儿展翅划破虚空的轻盈姿态,“翔戏鸟”见其自在嬉戏之态;“跨水落长虹”以“跨”“落”二字,形象勾勒出彩虹横跨水面的壮美画面,动静结合,生机盎然。“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捕捉光影流转,夕阳西沉使树林陷入暗影,云层收散后山岭半显于空,通过“全暗”与“半空”的明暗、虚实对比,呈现出时空转换中的层次感与视觉张力。“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转向听觉描写,山泉在石涧中淙淙作响,山风穿过岩隙发出簌簌之声,“鸣”“响”二字以声衬静,将自然天籁交织成一曲动静相生的乐章,尽显山林雨后的清幽与生机。
下一篇:唐·虞世南《发营逢雨应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