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烽候惊":涂山的烽火令人吃惊,
"弭节度龙城":驾着战车越过了龙城。
# 弭节度龙城:弭节,驻车。弭,止;节,行车进退之节。又说节训策,为马鞭。龙城:汉时匈奴地名。匈奴于每年五月在此大会各部酋长祭其祖先、天地、鬼神。又称龙庭。地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境。《民国固原县志》作“陇城”,此从《全唐诗》本。
"冀马楼兰将":来自冀州的精锐战马与楼兰的勇猛将士,
# 冀马楼兰将:冀马:产于冀州北部的良马。后泛指良马。楼兰:汉西域城国。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地处西域通道上。
"燕犀上谷兵":披燕犀的是上谷士兵。
# 燕犀上谷兵:燕犀:即燕角,燕地所产的兽角(此指犀牛角。可以制器)。上谷:郡名。战国燕地。秦汉至晋皆置上谷郡。唐初改为易州,天宝元年又复为上谷郡。
"剑寒花不落":剑上的镂花带着寒意,
"弓晓月逾明":弯弓如晓月更加亮明。
"凛凛严霜节":寒冷漂浏的严霜季节,
"冰壮黄河绝":黄河的流水冰冻断绝。
"蔽日卷征蓬":狂风藏日漫卷着飘蓬,
"浮天散飞雪":乌云浮天散漫成飞雪。
"全兵值月满":拾逢月满为保全军队,
"精骑乘胶折":精骑前行趁高秋时节。
# 胶折:秋天空气干燥,胶劲而可折。因借指秋高气爽,宜于用兵之时。
"结发早驱驰":刚成年为国奔走效力,
# 结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谓童年或年轻时为结发。《史记·李广传》:”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
"辛苦事旌麾":为战事勤苦服务旗魔。
# 旌麾:帅旗。
"马冻重关冷":马儿过重关多么寒冷,
"轮摧九折危":车轮摧山路曲折凶危。
"独有西山将":唯独西山征战的老将,
"年年属数奇":年年命运不好属数奇。
# 数奇:命运乖舛,指遭遇不顺当。
"烽火发金微":烽火燃起在金微山巅,
# 金微:山名,即我国新疆北部及蒙古国境内之阿尔泰山。秦汉时名金微山,隋唐时称金山。
"连营出武威":连绵军营开赴武威前线。
"孤城塞云起":孤城中战云骤然翻涌,
"绝阵虏尘飞":敌阵里尘烟遮天蔽日。
"侠客吸龙剑":侠客拔出如龙般凌厉的宝剑,
"恶少缦胡衣":少年郎披上粗布战衣。
"朝摩骨都垒":清晨逼近匈奴骨都侯的营垒,
# 骨都:汉时匈奴官名。
"夜解谷蠡围":夜晚解除谷蠡王的围困。
# 谷蠡:匈奴藩王封号。
"萧关远无极":萧关远得望不到尽头,
"蒲海广难依":蒲类海辽阔难以依托。
# 蒲海:即蒲昌海,湖泊名,也就是罗布泊,在今新疆若羌县之北。
"沙磴离旌断":沙石险径上军旗被风撕裂,
"晴川候马归":晴朗平川里盼望着战马回归。
"交河梁已毕":交河上的桥梁已修筑完毕,
# 交河:古城名。西汉车师前国首府。汉元帝初元元年在此设戊己校尉,掌管屯田等事务。北魏至唐期间,为地方政权高昌首府。唐贞观十四年设交河县。地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的雅尔和屯。
"燕山旆欲挥":燕山上的旌旗即将挥师前进。
"方知万里相":此刻才知万里之外的将相之责,
# 万里相:即万里侯。因立功异域所封之侯。《后汉书·班超传》:“生燕颌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侯服见光辉":身着侯服尽显荣耀光辉。
“唐初四大书家”之一,诗人
虞世南(558~638),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施,谥文懿,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人。虞世南的一生经历陈、隋、唐三代的变革,其间征乱不断。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早期的诗歌呈现出婉缛、绮丽、藻饰的特点。入唐后,其作品的描写重点由场面转到景物,诗歌风格由婉缛变为清新。代表作品有《春夜》《咏舞》《蝉》等。传世书法作品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还有传为他的行草墨迹《汝南公主墓志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两首诗以苍劲之笔绘就塞外奇观:大漠孤烟直上云天,长河落日熔金沉璧,极目尽是雄浑壮阔的边疆画卷。诗人更以细腻笔触切入风雪寒夜,勾勒戍边士卒于凛冽霜华中严守壁垒的孤影——铁甲凝冰、刁斗传寒,苦寒里尽见守土之艰。但见字里行间,将士们的热血冲破冰甲:渴饮刀头血、梦逐狼烟尘,渴慕着勒石燕然的不朽功勋。苍凉塞上风声与慷慨报国之志共振,于霜天铁马间谱就一曲吞云裂石的英雄壮歌,让千年之后的观者仍能听见金戈铁马的铿锵回响。
2. 分段赏析
当虞世南的笔锋划破陈隋诗坛的绮靡帷幕,《从军行》二首如两柄青铜剑劈开盛唐边塞的苍茫云海。全诗以金石之音铸就三重交响:首段六句如龙吟虎啸,剑光与弓影在朔风中淬炼成铁血诗行。"剑寒花凝刃"化用隋代明余庆"剑花寒不落"之典,却以剑为花、弓作月的意象重构,让霜刃凝霜的金属寒意与晓月流光的边塞时空交织,赋予冷兵器时代以草木荣枯的生命温度。戍卒掌心的剑纹竟似能感知边地严寒,这拟人化的金属记忆,恰是诗人对战争本质的哲学叩问。中段六句忽作苍茫之笔,将镜头推至黄河冰河的凛冽现场。凛凛朔气穿透纸背,铁甲与霜棱共振出金属的颤音,万马踏碎冰河的轰鸣在"军容肃"三字中戛然而止——这种举重若轻的留白,正是盛唐气象的初啼。当诗人以"万里山河作阵图"收束,征衣上的每一道褶皱都化作经纬分明的疆域版图,个体命运与家国版图在祁连雪峰的折射下,显露出青铜器皿般的冷冽光泽。末段六句骤转沉郁,结发从军的岁月在李广弓鸣中泛起青铜锈迹。诗人以"箭痕深"对应"封侯远"的巨大历史落差,让汉代飞将军的铜像与隋代戍卒的皮甲在诗行里重叠。这种跨越时空的悲怆共鸣,恰似祁连山巅的亘古积雪,在烈日下折射出冷冽而永恒的金属光泽。当刘开扬在《唐诗通论》中赞叹其"英爽精工,独步诗史",实则是为虞世南从宫体诗囚笼中破茧成蝶的蜕变作注——那些被宫廷金粉浸染的笔尖,竟能在边塞风沙中淬炼出如此遒劲的青铜诗骨。
# 犹存陈障体格,而追琢精警,渐开唐风。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上一篇:唐·虞世南《赋得吴都》
下一篇:唐·虞世南《奉和幽山雨后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