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yǒng

朝代:唐作者:虞世南浏览量:1
gāo
tiān
jìng
qiū
cháng
hàn
zhuǎn
chē
shù
yīn
chū
zhèng
tóng
guī
yǐng
wèi
xié
cuì
gài
fēi
yuán
cǎi
míng
jìng
qīng
huā
zài
zhōng
liáng
biǎo
ruì
gòng
yǎng
huī
shē

译文

秋日的天空高远而澄澈,长长的银河边,太阳如转动的羲和之车。高大的树木投下的树荫正值正中,用桐木做成的玉圭(日晷)上,日影还没有倾斜。阳光穿过翠绿的树冠,洒下斑斓的光影,如同明亮的镜子散发出细碎的光芒。太阳高悬,这是祥瑞之兆,众人都仰望这无限的光辉。

逐句剖析

"高天净秋色":秋日的天空高远而澄澈,

"长汉转曦车":长长的银河边,太阳如转动的羲和之车。

# 曦车:指太阳。,长汉:原指天空中的银河,此指辽阔的天空。

"玉树阴初正":高大的树木投下的树荫正值正中,

"桐圭影未斜":用桐木做成的玉圭(日晷)上,日影还没有倾斜。

"翠盖飞圆彩":阳光穿过翠绿的树冠,洒下斑斓的光影,

# 彩:一作影。

"明镜发轻花":如同明亮的镜子散发出细碎的光芒。

"再中良表瑞":太阳高悬,这是祥瑞之兆,

"共仰璧晖赊":众人都仰望这无限的光辉。

# 赊:空阔,高远。,晖:一作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和咏日午》是唐初虞世南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秋日正午的景象,“高天净秋色”写出秋日天空的明净,“长汉转曦车”暗喻太阳运行,“玉树”“桐圭”的光影刻画展现正午时分的光影特点。“翠盖”“明镜”以比喻写日光的绚烂,尾联寄托吉祥寓意,表达对正午日光的赞美与敬仰。全诗语言清丽,借景抒情,体现出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初四大书家”之一,诗人

虞世南(558~638),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施,谥文懿,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人。虞世南的一生经历陈、隋、唐三代的变革,其间征乱不断。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早期的诗歌呈现出婉缛、绮丽、藻饰的特点。入唐后,其作品的描写重点由场面转到景物,诗歌风格由婉缛变为清新。代表作品有《春夜》《咏舞》《蝉》等。传世书法作品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还有传为他的行草墨迹《汝南公主墓志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高天净秋色,长汉转曦车”,开篇勾勒宏大背景。秋日天空高远明净(高天净秋色),银河边,太阳像驾着羲和之车缓缓转动(长汉转曦车)。“高天”“长汉”给人辽阔之感,“转曦车”把太阳拟人化,让整个画面有了动态的庄严。颔联“玉树阴初正,桐圭影未斜”,聚焦近景。高大树木的树荫,刚好遮在正处(玉树阴初正);以桐木为形的日晷(桐圭),影子还没偏移,说明正值正午。“阴初正”写树荫位置,“影未斜”借日晷表时间,暗藏“桐圭”典故,把正午的规整与文化意蕴融合,尽显精巧。颈联“翠盖飞圆彩,明镜发轻花”,以比喻绘阳光。“翠盖”像太阳周边的光环,飞溅出圆形光彩;天空如明亮镜子,散发出细碎光芒(轻花)。把阳光的绚丽,通过“翠盖”“明镜”的比喻,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仿佛看见正午阳光洒下的灵动模样。尾联“再中良表瑞,共仰璧晖赊”,升华主题。太阳再次高悬(再中,象征祥瑞),是美好的征兆,众人都仰望这如璧玉般的光辉,久久不散(璧晖赊)。借太阳祥瑞,颂帝王统治下的盛世,把应制诗“歌功颂德”的功能,融入对阳光的赞颂,含蓄又贴合宫廷语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虞世南《赋得慎罚》

下一篇:唐·虞世南《奉和月夜观星应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