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发金微":烽火从金微燃起,
# 金微:山名,即我国新疆北部及蒙古国境内之阿尔泰山。秦汉时名金微山,隋唐时称金山。微,一作徽。,烽:一作爟。
"连营出武威":连绵的军营从武威出发。
# 武威:郡名。在今甘肃武威。
"孤城塞云起":孤立无援的边城被塞云笼罩,
"绝阵虏尘飞":严密的敌阵中扬起匈奴骑兵的沙尘。
"侠客吸龙剑":战士们佩着如吸龙剑般锋利的宝剑,
"恶少缦胡衣":身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缦胡衣。
"朝摩骨都垒":清晨逼近匈奴骨都部落的营垒,
# 骨都:汉时匈奴官名。
"夜解谷蠡围":夜晚突袭谷蠡部落的包围圈。
# 谷蠡:匈奴藩王封号。
"萧关远无极":萧关绵延至天际无边无际,
"蒲海广难依":蒲海浩瀚辽阔难以依托。
# 蒲海:即蒲昌海,湖泊名,也就是罗布泊,在今新疆若羌县之北。
"沙磴离旌断":沙石山路上的旌旗被风吹断,
"晴川候马归":晴日下的平原上等待着战马归来。
"交河梁已毕":交河的桥梁已架起,
# 交河:古城名。西汉车师前国首府。汉元帝初元元年在此设戊己校尉,掌管屯田等事务。北魏至唐期间,为地方政权高昌首府。唐贞观十四年设交河县。地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的雅尔和屯。
"燕山旆欲挥":燕山的旌旗即将挥动。
# 欲挥:一作正飞。
"方知万里相":此时才知万里征战的艰辛,
# 万里相:即万里侯。因立功异域所封之侯。《后汉书·班超传》:“生燕颌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侯服见光辉":终将换来天子赏赐的侯服。
# 见:一作有。
“唐初四大书家”之一,诗人
虞世南(558~638),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施,谥文懿,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人。虞世南的一生经历陈、隋、唐三代的变革,其间征乱不断。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早期的诗歌呈现出婉缛、绮丽、藻饰的特点。入唐后,其作品的描写重点由场面转到景物,诗歌风格由婉缛变为清新。代表作品有《春夜》《咏舞》《蝉》等。传世书法作品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还有传为他的行草墨迹《汝南公主墓志铭》。
1. 分段赏析
“烽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以简劲之笔点明战争的爆发与军队的出动。“金微”(西域古地名)与“武威”(今甘肃武威)遥相呼应,前者是匈奴故地,后者是汉唐边镇,空间的跨越暗喻唐军跨地域征讨的壮举。“烽火发”是战争的信号,“连营出”则见军容之盛——营帐相连,旌旗蔽日,大军如黑云压境,未战先蓄雷霆之势。“孤城塞云起,绝阵虏尘飞”紧承首联,以“孤城”“塞云”“绝阵”“虏尘”四个意象,勾勒出边塞战场的压抑与紧张。“孤城”孤立于荒漠,被阴云笼罩,暗喻唐军所处环境的险恶;“绝阵”(严密的敌阵)中“虏尘飞”,则写匈奴骑兵扬起的沙尘,既见敌军来势汹汹,亦显战场尘烟蔽日的惨烈。两句以“起”“飞”二字激活画面,塞云翻涌如怒,虏尘蔽空似雾,战争的压迫感扑面而来。“侠客吸龙剑,恶少缦胡衣”笔锋一转,由战场全景聚焦到战士群像。“侠客”与“恶少”并非贬义,而是对唐军士兵的豪迈称谓——前者佩“龙剑”(传说中黄帝斩蚩尤的宝剑),喻其武艺高强;后者着“缦胡衣”(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其勇猛无畏。二字虽带江湖气,却更添战士的英武本色:他们不是娇弱的书生,而是能征善战的“边塞豪侠”,未战已见“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锐气。“朝摩骨都垒,夜解谷蠡围”以“朝”“夜”二字强化时间密度,展现唐军的凌厉攻势。“骨都”“谷蠡”均为匈奴部落名(《汉书》有载),此处代指敌军据点。“摩”(逼近、攻击)与“解”(击溃、解除)二字精准有力:清晨逼近敌垒,如猛虎摩牙;夜晚突袭敌营,似利刃破围。两句以“朝”“夜”的紧凑衔接,凸显唐军“闪电战”的效率,亦见士兵的骁勇与指挥的得当。“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沙磴离旌断,晴川候马归”四句,由战斗转向战后场景,以苍茫之景烘托战争的艰苦:萧关(边塞关隘)绵延无际,蒲海(青海湖)浩瀚难依,沙磴(沙石山路)上旌旗断裂,晴川(平原)边等待战马归来——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的战线跃然纸上。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悲情,而是以“交河梁已毕,燕山旆欲挥”收束:交河(西域要地)的桥梁已架起(或指胜利的通道),燕山(北方要塞)的旌旗即将挥动(象征凯旋)。最终“方知万里相,侯服见光辉”点明主旨:万里征战的艰辛,终将换来“侯服”(天子赏赐的礼服)的光辉——这是对战士的褒奖,更是对“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盛唐气象的礼赞。
上一篇:唐·虞世南《飞来双白鹤》
下一篇:唐·宋之问《汉江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