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
hán
xí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hàn
shí
cháng
ān
xuě
zhàng
niú
máo
hán
suō
wèi
chǔ
jiāng
xiá
bīng
huái
怀
bào
āi
háo
yòu
kān
qín
chéng
lǎo
wēng
jīng
yáng
guàn
yán
zhēng
suì
chī
xuán
míng
zhù
róng
huò
jiāo
shǒu
chí
bái
wèi
gǎn
shì
nián
bái
xuě
zài
shān
jīn
nián
bái
xuě
zài
dòng
mái
jiāo
lóng
nán
suō
hán
guā
běi
fēng
chǔ
rén
shí
jiē
chǔ
tiān
wàn
jīng
huī
sān
zhī
kǒng
duàn
sòng
jiāng
suǒ
guī

译文

回想汉代时,长安大雪厚达一丈,牛马被严寒侵袭,毛瑟缩成一团好似刺猬。楚江巫峡一带,冰冷得仿佛能直沁入怀中,还有虎豹在寒天里发出哀伤嚎叫,这情景实在令人难忘。来自秦城的老翁,还有客居荆扬之地的旅人,本就习惯了炎热气候,每年都身着单薄葛衣。可如今冬神玄冥与夏神祝融的气息好似相互交融,寒热不定,人们手里拿着白羽扇,也不敢轻易放下。去年白帝城的雪覆盖山顶,今年白帝城中雪铺满大地。严寒把蛟龙冻僵,南浦里它们缩成一团,北风锐利似刀,刮得人肌肤生疼。楚地之人四季都穿麻衣,楚地的天空万里昏暗,没有一点光亮。三足乌的脚恐怕要被冻断,羲和驾着日车前行,该把太阳送到何处去呢。

逐句剖析

"汉时长安雪一丈":回想汉代时,长安大雪厚达一丈,

# 汉时:汉朝时期。

"牛马毛寒缩如猬":牛马被严寒侵袭,毛瑟缩成一团好似刺猬。

# 猬:刺猬。

"楚江巫峡冰入怀":楚江巫峡一带,冰冷得仿佛能直沁入怀中,

#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一称大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因巫山得名。,楚江:楚境内的江河。现在的长江。

"虎豹哀号又堪记":还有虎豹在寒天里发出哀伤嚎叫,这情景实在令人难忘。

# 堪:能,可以,足以。

"秦城老翁荆扬客":来自秦城的老翁,还有客居荆扬之地的旅人,

# 荆扬:荆州和扬州。,秦城:秦国的城邑。《汉典》指秦长城。

"惯习炎蒸岁絺绤":本就习惯了炎热气候,每年都身着单薄葛衣。

# 絺绤:葛布的统称。葛之细者曰絺,粗者曰绤。引申为葛服。单衣也。,岁:年年岁岁。,炎蒸:暑热熏蒸。,惯习:习惯于;习惯。惯常的习俗。

"玄冥祝融气或交":可如今冬神玄冥与夏神祝融的气息好似相互交融,寒热不定,

# 气或交:冷气热气或许交汇。冷热交汇时也。,祝融: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祝融。亦以为火或火灾的代称。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传说中的古帝。,玄冥:神名。冬神。北方之神。

"手持白羽未敢释":人们手里拿着白羽扇,也不敢轻易放下。

# 释:放开,放下。,白羽:白色羽扇。

"去年白帝雪在山":去年白帝城的雪覆盖山顶,

# 白帝: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瞿塘峡口。古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主西方之神。

"今年白帝雪在地":今年白帝城中雪铺满大地。

"冻埋蛟龙南浦缩":严寒把蛟龙冻僵,南浦里它们缩成一团,

# 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蛟龙:古代传说的两种动物,居深水中。相传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即蛟。

"寒刮肌肤北风利":北风锐利似刀,刮得人肌肤生疼。

# 利:锋利。,寒刮:寒冷地刮风。刮:一作割。

"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地之人四季都穿麻衣,

# 麻衣:麻布衣。古时平民所穿。单衣也。,楚人:楚国的人。

"楚天万里无晶辉":楚地的天空万里昏暗,没有一点光亮。

# 晶辉:水晶的光辉。喻冰雪。,里:一作顷。,楚天:楚国的天空。

"三足之乌足恐断":三足乌的脚恐怕要被冻断,

# 恐断:恐怕已折断。,三足之乌:太阳里的三足乌鸦。太阳。足:一作骨。

"羲和送将何所归":羲和驾着日车前行,该把太阳送到何处去呢。

# 送将何所归:一作迭送将安归,一作送之将安归。送将:送去。送其。将送。安:哪里。,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前苦寒行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古诗,收录于《杜工部集》。此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结合自身漂泊西南的生涯,借描写酷寒景象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借助“汉时长安雪一丈”“冻埋蛟龙南浦缩”等意象,刻画了长安、白帝城等地的极度严寒景象;以“三足之乌”“羲和”等神话元素暗喻当时动荡的时局,通过“楚人四时皆麻衣”等细节展现百姓的生存艰难。作品以冷峻的笔法将自然严寒与社会困境相联系,体现了杜甫诗歌关注现实、融合史典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冬季的夔州(即今重庆奉节),彼时安史之乱刚过,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诗人结合自己在西南地区漂泊的亲身经历,借描绘严酷的寒冬景象,抒发了内心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忧国忧民诗。描绘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背景下,长安、白帝城等地的极寒景象,借神话隐喻时局动荡,展现出百姓生活生存困境,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汉时长安雪一丈,牛马毛寒缩如猬”:借“汉时长安”起笔,以虚写联想长安大雪积至一丈之厚,又以牛马因寒毛卷缩如刺猬的实态,勾勒出极寒下牲畜的窘迫,暗衬环境酷寒。“缩如猬”用比喻,把牛马毛的形态具体呈现,让严寒之感更直观。“楚江巫峡冰入怀,虎豹哀号又堪记”:聚焦楚江巫峡,“冰入怀”夸张地写寒气侵入体肤,“虎豹哀号”以猛兽的凄惨声音,渲染寒天的肃杀。借虎豹哀号传递环境的恶劣,也隐隐透出对艰难处境的慨叹。“冰入怀”突破常规感受描述,强化寒冷冲击;“哀号”以声衬寒,丰富感官体验。“秦城老翁荆扬客,惯习炎蒸岁絺绤”:引入秦城老翁与荆扬客,他们本习惯炎热气候,常穿轻薄葛衣。这一人物背景与当前酷寒形成反差,暗示气候异常。为后文写寒热之气交融做铺垫,也从侧面体现环境变化超出常人适应范围。简洁勾勒人物身份与习性,“惯习炎蒸”“岁絺绤”精准概括,与严寒现实形成呼应。“玄冥祝融气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释”:“玄冥”为冬神,“祝融”为夏神,说二神之气交互,是奇特想象,解释气候寒热不定的异常。“手持白羽未敢释”,因气候难测,即便有暑热可能,也不敢放下纳凉的白羽扇,凸显人们在极端天气下的不安与无措,满含对环境突变的忧心,既借神话意象晕染奇幻氛围,又以寻常生活里的细微动作,让异常气候带来的触动更贴近生活。第二首:“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以时间对比,写出去年雪积于山,今年雪落满地,直观展现严寒持续、范围更广。情感上,传递出对酷寒久不退去的无奈与怅惘。“雪在山”“雪在地”,简单句式变化,清晰呈现时间推移中严寒的蔓延。“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冻埋蛟龙”夸张写蛟龙因寒蜷缩于南浦,极言寒冷之烈;“寒刮肌肤”以北风如利刃刮擦身体,凸显寒意的凌厉。情感上借自然物象的受苦,烘托出环境的严酷,也暗含对世间万物受严寒折磨的同情,“冻埋”“缩”“利”等词,表明了寒冷对事物的影响。“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天万里无晶辉”:人物与景物结合,楚人常年穿麻衣,本就难御严寒,又逢楚天万里阴沉、无光亮,双重艰难叠加。内容直接展现百姓生存困境,体现民生凋敝;情感上传递对百姓疾苦的怜悯。以“四时皆麻衣”突出百姓贫苦,“无晶辉”渲染压抑氛围,让苦难更显沉重。“三足之乌足恐断,羲和送将何所归”:用典与想象结合,“三足之乌”是太阳中的神鸟,“羲和”是驾日车的神,写金乌因寒脚要冻断,羲和驾车送日却不知归宿。借神话隐喻时局动荡,如太阳运行失常,以奇特想象传递对社会秩序混乱的忧虑,增添诗歌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上后园山脚》

下一篇:唐·杜甫《建都十二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