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ō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ǔ
mén
duō
zōng
gāo
zhě
shí
jiǔ
shèn
suī
zhòng
xiǔ
yún
qīng
huáng
suì
hán
hòu
jiāo
héng
jīn
diāo
sàng
xiān
liǔ
shāng
shí
jūn
guān
jìn
zhǒu
jiē
ěr
jiāng
hàn
rén
shēng
chéng
yǒu
yǒu
tóng
zōng
shǐ
使
shěn
tàn
jiǔ
zhě
xiū
shēng
zhě
shǒu
jiū
jiū
huáng
què
zhuó
jiàn
hán
péng
zǒu
niàn
ěr
xíng
yǐng
gàn
cuī
cán
yǒu

译文

蜀中多产棕榈,十有八九都长得很高大。棕毛虽多但割开剥下太多,树也容易枯朽。棕榈尽管具有大如云的树叶,有经岁寒而不凋谢的生命力。但是如果过量地砍伐,它将比易衰的蒲柳更早地凋落。当时军用物资缺乏,连棕毛也要取尽(编为马具)。可怜你们江汉人,所生产的东西还剩什么呢。就好像割剥过甚的枯棕一样,不能不使我深深叹息。死者也就罢了,生者又凭什么保全自己的性命呢?见到啾啾的黄雀不停地啄着棕榈,棕毛如同飞蓬一样乱飘。不禁想到如此高大的乔木也被摧残得形影枯于,埋没在杂草中了。

逐句剖析

"蜀门多棕榈":蜀中多产棕榈,

# 棕榈:也作“椶榈”,常绿乔木,棕榈皮上有毛,称棕毛,可制绳帚刷等,故下有“割剥”语。棕:一作栟。,蜀门:犹蜀中,即成都。

"高者十八九":十有八九都长得很高大。

# 十八九:十有八九。

"其皮割剥甚":棕毛虽多但割开剥下太多,

# 割剥:割开剥下。

"虽众亦易朽":树也容易枯朽。

"徒布如云叶":棕榈尽管具有大如云的树叶,

# 如云叶:如云样的棕叶,形容棕叶甚大。,布:布:一作有。

"青黄岁寒后":有经岁寒而不凋谢的生命力。

# 岁寒后:指棕榈和松柏一样,虽经岁寒而不凋谢。

"交横集斧斤":但是如果过量地砍伐,

# 斧斤:伐木的工具。

"凋丧先蒲柳":它将比易衰的蒲柳更早地凋落。

# 先蒲柳:比蒲柳先凋落。蒲柳,生在水边的水杨,又称蒲杨,易生也易衰。

"伤时苦军乏":当时军用物资缺乏,

# 军乏:军用缺乏。

"一物官尽取":连棕毛也要取尽(编为马具)。

# 取:此处读zhǒu。,一物:指棕榈。

"嗟尔江汉人":可怜你们江汉人,

# 江汉人:四川人。汉,指西汉水,即嘉陵江,此处用江汉代指蜀中、蜀门、巴蜀。

"生成复何有":所生产的东西还剩什么呢。

# 复何有:还有什么。,生成:指上文以“棕榈”为代表的地之所生、人力所成的“物”。

"有同枯棕木":就好像割剥过甚的枯棕一样,

"使我沈叹久":不能不使我深深叹息。

"死者即已休":死者也就罢了,

"生者何自守":生者又凭什么保全自己的性命呢?

# 何:一作能。

"啾啾黄雀啅":见到啾啾的黄雀不停地啄着棕榈,

# 啅:鸟雀叫声,一作啄。群雀噪声。,啾啾:虫、鸟细碎的叫声。

"侧见寒蓬走":棕毛如同飞蓬一样乱飘。

# 蓬:草名,又叫飞蓬。

"念尔形影干":不禁想到如此高大的乔木也被摧残得形影枯于,

# 形影干:形容棕榈枯干,一作枯形影。

"摧残没藜莠":埋没在杂草中了。

# 藜莠:恶草的通称。,没:埋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枯棕》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杜工部集》。此诗以枯棕喻百姓,通过描写棕树因遭过度割剥而枯萎,揭示了战乱时期官军搜刮民脂民膏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百姓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诗托物寓意,比兴巧妙,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秋。当时中原战乱未平,蜀地又有藩镇割据之患,西部吐蕃也不断侵扰,内忧外患交加。在这种局势下,军队物资匮乏,官府对百姓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杜甫目睹棕树被过度割剥而枯,联想到百姓的艰难处境,遂借物言情,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于讽喻诗。诗人借棕树的遭遇,反映战乱时期百姓被官府搜刮压榨的悲惨生活。开篇描写蜀地棕树高大且具顽强生命力,却因过度割剥而比蒲柳更早枯萎;接着说明棕树早枯是因战乱时军用物资匮乏,棕皮等被搜刮殆尽;最后由棕树的命运联想到百姓,表达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官府行为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棕树被割剥而枯兴起,比喻百姓在战乱时期遭受官府的残酷剥削,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歌主题。对比:将棕树原本如云的树叶、经冬不凋的特性与被割剥后早于蒲柳枯萎的结局对比,突出割剥的危害;还将棕树的命运与百姓的命运相类比,增强情感表达。双关:如“念尔形影干”,既写棕树干枯的外形,又暗指百姓被压榨得形销骨立,丰富了诗歌内涵。借物抒情:借棕树的遭遇,抒发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官府搜刮行为的愤慨,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前八句)“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青青春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开篇点明地点和棕树特征,指出其虽高大且有顽强生命力,但因过度割剥,比不寒的蒲柳更早凋零。“割剥甚”三字,直接道出棕树的悲惨遭遇,为下文做铺垫。第二段(中八句)“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此段交代棕树被过度割剥的原因是军资匮乏,官府搜刮无度。诗人由棕树联想到百姓,发出“生成复何有”的悲叹,对百姓的遭遇深感同情,同时“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表达了对生者命运的担忧。第三段(后四句)“啾啾黄雀啅,侧见寒蓬走。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以黄雀啄棕、寒蓬飘动的场景,衬托棕树的枯萎凋零,“念尔”二字,将诗人对棕树的怜悯之情推向高潮,也暗含对百姓被摧残命运的痛惜。

4. 作品点评

《枯棕》是杜甫心系苍生的典型诗作。诗歌紧扣现实,通过巧妙的比兴和细腻的描写,将棕树的遭遇与百姓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酷。其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棕树的表象深入到百姓的苦难实质,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注云:蜀人取棕皮以充用,如边吏诛求江汉民力以供军,必至于剥尽而后已。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因军而剥棕,既悲棕之枯;因枯棕而念剥民同之,因悲民之困。盖朝廷取民,大类剥棕,取之有节则生,既剥且割,则枯死矣。况割剥之后,又集“斧斤”,棕有后凋之姿,而“丧先蒲柳”,悲哉!“死者”、“生者”,棕而暗影小民。

明王嗣爽《杜臆》

# 卢元昌曰:公《为王阆州进论》一表,其中云:“敕天下征收赦文,减省军用外诸色杂赋名目,损之又损,剑南诸州,闲而复振矣。”《枯棕》一章,即是此意。诗中咏物之作,有就本题作结者,如此章是也;有借客意作结者,如《病橘》、《枯楠》是也。可悟诗家擒纵之法。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一诗之眼。“皮剥”、“易朽”,与“少生意”同旨,亦比民穷也。“布叶”,宽一笔;“集斤”,紧一笔。“伤时”以下,显入穷民。“啾啾”以下,收还本题。“雀啄”(“啅”一作“啄”)、“寒蓬”,再用一兴,活甚。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正意旁意夹发,或比或兴,若断若连,极汉魏诗人之致。

清吴瞻泰《杜诗提要》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苦战行》

下一篇:唐·杜甫《发阆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