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不满眼":如果不是登高远眺大海,
"观涛难称心":观赏海涛就难以称心。
"即知蓬莱石":我们即知道蓬莱岛,
"却是巨鳌簪":是由巨鳌背负的,不知道驮到那里去了。
"送尔游华顶":此刻送你去游览华顶山,
"令余发舄吟":我不由自主想高歌越曲。
"仙人居射的":仙人居住在射的山顶,
"道士住山阴":道士居住会嵇山阴。
"禹穴寻溪入":你要寻找禹穴的话,必须顺溪而入,
"云门隔岭深":云门山云雾深深,山岭重重。
"绿萝秋月夜":夜晚绿萝丛中秋月隐约,
"相忆在鸣琴":想我的话就弹琴好了,我会有共鸣的。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纪秀才游越》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蓬莱仙境、华顶山等自然与神话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思念之情。同时,诗人也借助越地的名胜古迹,如禹穴、云门山等,展现了对友人旅途的想象与祝福。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海水不满眼,观涛难称心”“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描绘了大海、溪流、山岭等自然景观;又有虚景想象,如“即知蓬莱石,却是巨鳌簪”“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通过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奇幻与现实交融的意境。用典:“即知蓬莱石,却是巨鳌簪。”“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中“蓬莱石”“巨鳌簪”“华顶”“射的”“山阴”“禹穴”“云门”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还通过历史与神话的联想,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借景抒情:“海水不满眼”“绿萝秋月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魏万的思念之情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这种情感通过景物描写自然流露,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对偶:“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上下句结构对称,词性相对,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又使意境更加开阔。烘托:“绿萝秋月夜”,烘托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而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海水不满眼,观涛难称心。”诗的开篇以“海水不满眼”起兴,描绘出诗人视野中海浪汹涌的景象,但“不满眼”三字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满足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观涛难称心”进一步点明,即使是壮观的海涛,也无法让诗人感到真正的满足。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引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四句:“即知蓬莱石,却是巨鳌簪。”诗人从现实的海涛转向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境。“蓬莱石”是蓬莱仙境的象征,而“巨鳌簪”则暗示了蓬莱仙境的神秘与高远。传说中,蓬莱仙山是由巨鳌背负的,而“簪”字则形象地描绘出蓬莱仙境的高耸与险峻。这一联通过神话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友人归途的想象。第五、六句:“送尔游华顶,令余发舄吟。”这一联转入送别主题。“送尔游华顶”直接点明了送别的对象和友人此行的目的地——华顶山(天台山的主峰)。华顶山是道教名山,象征着仙界的高远与清幽。“令余发舄吟”中的“舄吟”指离别时的吟咏,表达了诗人因送别友人而产生的惆怅与感慨。这一联将送别之情与对友人旅程的想象相结合,情感真挚。后六句:“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这一联是对友人归途的详细描写和想象。“仙人居射的”和“道士住山阴”描绘了友人归途中所见的仙境般的景象,射的山和山阴(会稽山)都是与仙道相关的名胜。“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进一步描绘了友人归途中的山水景色,禹穴是大禹治水的遗迹,云门山则象征着深邃的仙境。“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以优美的画面结尾,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友人在秋夜月下弹琴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上一篇:唐·李白《送侯十一》
下一篇:唐·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