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liú
guò
bái
shān
wán
yuè
tiān
mén
róng
wáng
zhǔ
簿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cāng
jiāng
liú
guī
bái
jiàn
qiū
yuè
qiū
yuè
zhào
bái
hào
shān
yīn
xuě
yōu
rén
tíng
xiāo
zhēng
wàng
zǎo
jìn
fān
tiān
mén
shān
huí
shǒu
niú
zhǔ
chuān
cháng
xìn
fēng
lái
chū
宿
xiē
rén
zài
zhǐ
chǐ
xīn
shǎng
chéng
yuè
jūn
qīng
lán
huā
huì
hǎo
shù
jué

译文

自青苍色的大江逆流而归,行至白璧山赏玩秋月。秋日的月光照在白璧山上,如同山阴之雪般皎白令人兴发。隐逸之士停止了夜晚出行,商贾买卖人忘记了早晨出发。扬帆再行来到天门山,回头望去牛头渚已被掩没。大江长啊季风按时吹来,太阳升起夜雾消散。老朋友近在咫尺却未见面,不能共同欣赏奇景相隔如胡越。寄您一枝青青的兰花,愿我俩和谐美满友谊长存。

逐句剖析

"沧江溯流归":自青苍色的大江逆流而归,

# 溯流:逆着水流方向。溯,逆流而上。,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白璧见秋月":行至白璧山赏玩秋月。

"秋月照白璧":秋日的月光照在白璧山上,

"皓如山阴雪":如同山阴之雪般皎白令人兴发。

# 山阴雪:用晋人王徽之典故。《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山阴:今浙江绍兴。

"幽人停宵征":隐逸之士停止了夜晚出行,

# 宵征:夜间出行。《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毛传:“宵,夜;征,行。”,幽人:幽隐之人;隐士。

"贾客忘早发":商贾买卖人忘记了早晨出发。

# 贾客:商人。《后汉书·班超传》:“六年秋,超遂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人,及吏士贾客千四百人讨焉耆。”

"进帆天门山":扬帆再行来到天门山,

# 进帆:谓利用风力扬帆使船前进。

"回首牛渚没":回头望去牛头渚已被掩没。

# 牛渚: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据《一统志》载:牛渚山,在太平府城北二十五里,下有矶,曰牛渚矶,去采石矶近一里。

"川长信风来":大江长啊季风按时吹来,

# 信风: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至的风。

"日出宿雾歇":太阳升起夜雾消散。

"故人在咫尺":老朋友近在咫尺却未见面,

# 咫尺:形容距离近。,故人:此指王主簿。

"新赏成胡越":不能共同欣赏奇景相隔如胡越。

# 胡越:喻相隔遥远。,新赏:欣赏新奇景色。

"寄君青兰花":寄您一枝青青的兰花,

# 青兰花:俗称草兰,又名春兰。一茎一花,花清香。一茎数花者为葱。也有开放于秋季的。古人以兰花喻友情。

"惠好庶不绝":愿我俩和谐美满友谊长存。

# 惠好:恩爱,和谐,友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为李白游历金陵至天门山途中所作,以寄赠友人王主簿。诗中按行程顺序描绘了自金陵溯江而上,经白璧山赏月,至天门山一带的壮丽夜景,末章抒写因友人近在咫尺却无法同游的怅惘,以及期盼友谊长存的真挚情怀。全诗以纪行为经,以写景为纬:首四句勾勒沧江夜航、秋月临山的空灵画面,“皓如山阴雪”以王羲之雪夜访戴典故暗喻月色之澄澈;中四句通过“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的细节,侧面烘托山水魅力;后四句以“进帆天门”“日出宿雾”展现时空流转,结句“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陡转抒情,用“胡越”比喻虽近犹远的隔阂感,道尽宦游生涯中知音难觅的孤寂。全诗气韵流动,虚实相生,延续了谢灵运山水诗的写景技法,将游赏之乐与怀友之情熔铸为浑然的诗境,展现出盛唐诗歌特有的雄浑与清逸交融的美学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考《江南通志》记载,白壁山位于太平府城北三十里,三峰并峙,中峰尤为险峻。《太平府志》载此山又名石壁,滨江而立,峰顶岩石泛白如敷粉,因形似龟甲得名龟山。而《一统志》所述天门山,则在太平府城西南三十里,东梁山与西博望山夹江对峙,宛如天然门户。李白此诗作于舟行途中,自金陵沿江而上,途经白壁山、天门山抵达句容时所作。诗题所示路线暗合《旧唐书》所载其乘舟夜游采石至金陵的雅兴。据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记载,李白“常携舟楫寻幽探胜”,曾与崔宗之月夜泛舟,二人袍服鲜丽,谈笑自若,引得岸边观者如堵。崔宗之为“饮中八仙”之一,杜甫曾以“皎如玉树临风前”赞誉其风姿,二人交谊深厚可见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游赏风景、寄赠友人的五言诗,诗中描写自金陵至白璧山、天门山一路而行的景色,诗末写与友人不能同游的惆怅及友谊长存的期望。诗以写景为主,却又不乏抒情妙笔。全诗语言清逸,过渡自然,情景交融,翻新了古诗意境,使人有情韵不竭之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二句,以人物反应侧面烘托月色之美,与开篇形成呼应。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与热爱。末联“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由景入情,情感转折自然。

3. 分段赏析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以“溯流归”点明逆江而上的行程起点,“归”字暗含目的地指向太平府一带;“白璧见秋月”以客观视角聚焦白璧山秋夜之景,形成地理空间与时间流动的双重铺垫。“沧江”与“白璧”形成色彩对照,“秋月”串联起后续时空转换,奠定全诗清冷澄明的基调。“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用顶真手法衔接前句,仅易“见”为“照”,强化月光主动倾泻的动态感;“白璧”与“山阴雪”构成双重白色意象叠加,凸显月下山色的圣洁。又以《世说新语》王子猷“山阴雪夜”典故为喻,既写实景又融晋人山水审美情趣。“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通过隐士停步、商贾忘行的动态凝滞,反衬月色的力量。“幽人”暗合诗人高洁志趣,“贾客”则拓展世俗视角,强化美景的普世感染力。又以“停”“忘”的静态反照“溯流”“进帆”的动态行舟,形成诗境的张力平衡。“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进”字双关,既指逆流而上的行船动作,又暗合天门山夹江对峙如门户的地理实况;“回首”与“进帆”构成空间回环,展现舟行天门时回望牛渚的视觉遮蔽。天门山耸峙的险峻与牛渚山消失的苍茫,共同构成长江三峡般的壮阔气象。“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从夜月玩赏转向破晓航程,“信风”与“日出”暗示时间流逝,“川长”与“宿雾”形成空间纵深感。又摒弃直白叙述,以“信风来”“宿雾歇”的工笔白描,融合了六朝诗歌的清雅韵致。“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由写景突转怀人,地理近在咫尺与心理相隔胡越形成强烈对比,暗含对友情阻隔的怅惘。突破“胡越”地理概念的传统内涵,赋予其心理距离的新喻义,深化诗意层次。

4. 作品点评

李白此诗以江行赏月为线索,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造诣。正如前人评价所言,李白善于将己情移之于景物,而后又以景寄情,使全诗情韵流转,意境不绝。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结构严谨有序,既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又抒发了深沉的情感,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与婉约并存的独特艺术风格。此诗不仅是江行赏月的写景佳作,更是情景交融的抒情典范,充分展现了诗仙非凡的艺术才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在太白集中虽非名篇,然而大家之作,自不同凡响,全诗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如风吹水上,自然成文,平淡无奇之中颇饶韵致,细味之令人叹赏不已。

不详主编宋绪连《辽宁大学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惜罇空(敦煌出土版本)》

下一篇:唐·李白《荅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