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不识月":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呼作白玉盘":把它称为白玉盘。
# 白玉盘:据应劭《汉官仪》,封禅滩有白玉盘。这里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呼作:称为。
"又疑瑶台镜":又怀疑是瑶台仙镜,
#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疑:怀疑。
"飞在白云端":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 白:一作“青”。
"仙人垂两足":月中仙人垂着双脚,
#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桂树作团团":月中的桂树长得圆圆的。
# 团团:一作“团圆”。圆圆的样子。,作:一作“何”。
"白兔捣药成":白兔捣成的仙药,
# 白兔捣药成:乐府古辞《董逃行》:“教敕凡吏受言,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
"问言与谁餐":到底是给谁吃的。
# 与谁:一作“谁与”。,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
"蟾蜍蚀圆影":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
# 圆影:指月亮。,蟾蜍:俗称癞蛤蟆。《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此诗中蟾蜍似另有所指。
"大明夜已残":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 大明:指月亮。
"羿昔落九乌":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
# 乌:即三足乌,其羽赤色,代指太阳。《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
"天人清且安":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 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此沦惑":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
# 沦惑:沉没,丧亡,指被蟾蜍吃掉。,阴精:月亮。《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去去不足观":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为决绝之辞。
"忧来其如何":心怀忧虑而不忍走开,
"悽怆摧心肝":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 悽怆:伤心之意。凄,一作“恻”。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诗人小时候对月亮的天真认知,将其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随着对月亮的进一步想象,展现月中仙人、桂树、白兔等。后半部分因蟾蜍蚀月引发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黑暗现象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想象:诗人以非凡的想象力,将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赋予月亮生动具体的形象,把读者带入充满童趣与奇幻的情境。在描写月中景象时,想象出“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的画面,构建出神秘美妙的月宫仙境,为诗歌增添浪漫色彩。用典:“蟾蜍蚀圆影”引用蟾蜍食月致使月缺的传说,暗指当时社会的黑暗面;“羿昔落九乌”则借后羿射落九日,使天地恢复安宁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能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的期盼,希望能有像后羿一样的人物来扭转局势,还世间以清平。象征:月亮在这里具有象征意义,它的圆满与残缺象征着世事的兴衰、政治的清明与黑暗。以月的变化,隐喻当时唐朝社会由盛转衰的趋势,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月亮从初升时的美好到被蟾蜍侵蚀后的残缺之景,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前半部分对月的美好想象,流露出童真与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后半部分月景的变化,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愤懑之情。对比:月亮初升时像“白玉盘”“瑶台镜”所呈现的纯净美妙之态,与后来“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的晦暗残缺之景进行对比,突出世事变化,强化诗人内心的忧愤情绪,更深刻地表达诗歌主题。
3. 分段赏析
起始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以回忆之笔,勾勒出孩提时代对月亮质朴而新奇的认知。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这般比喻不仅形象地刻画出月亮圆润、明亮的特征,更将其置于云端,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呼”字凸显孩子的率真,脱口而出对月的直观感受;“疑”字则展现出孩童懵懂好奇,思索猜测的神态,生动地传达出儿童天真无邪的烂漫模样,自然而真切,尽显童真之趣。“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这四句借助古代关于月宫的神话传说展开描写。当月亮缓缓升起,在诗人的想象中,仿佛能先瞧见仙人垂下的双足,继而看到繁茂的桂树以及忙碌捣药的白兔。诗人巧妙地将神话融入对月景的描绘,使初升之月不仅有了神秘的神话色彩,更营造出一种宛如仙境般的奇幻景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缥缈的月宫世界,沉浸在充满诗意与幻想的氛围之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此段画风一转,借神话传说中的蟾蜍蚀月,描绘出月亮残缺、光辉黯淡的景象,暗示了某种不祥与变故。“大明夜已残”,将原本明亮的月亮在黑夜中残损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传递出一种惋惜与无奈。紧接着,诗人提及后羿射落九日的典故,彼时天人皆得安宁。在这里,诗人引出后羿这样的英雄形象,既表达了对现实中缺乏力挽狂澜英雄的喟叹,又寄希望于能有如此英雄降临,扫除世间阴霾,恢复清明之态,展现出诗人对清平世界的渴望。最后“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面对月亮的沦没与世事的迷茫,诗人觉得已无甚可观,萌生离去之意。但“去去不足观”并非真的洒脱放下,而是无奈之下的感慨。随后“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直白地抒发了内心的极度忧愤,即便想离去,却终究无法释怀,这种矛盾的情感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4. 作品点评
《古朗月行》是李白以乐府古题创作的经典诗篇。开篇从孩童视角出发,将月亮比作白玉盘与瑶台镜,生动呈现出儿童眼中月亮初升时的奇妙景象,满溢纯真童趣。随后,诗中引入仙人、桂树、白兔等月宫元素,构建出奇幻美妙的仙境。然而,笔锋一转,“蟾蜍蚀圆影”描绘月亮由圆变缺、逐渐沦没,似在隐喻世事的变幻与黑暗。李白以浪漫主义手法为诗魂,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对神话传说精心雕琢,将其巧妙融入诗中。在抒情上,诗人毫不隐晦,借月之变化,直抒对月之沦没的忧愤。全诗语言流畅自然,如潺潺溪流,毫无滞碍,却又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此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豪放洒脱、灵动飘逸的独特风格,展现出他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与深厚的文学底蕴。
# 卢仝《月蚀》诗,生于李白之《古朗月行》。李白《古朗月行》,生于《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数语。始则微辞含寄,终至破口发村,灵均氏亦何料到此!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曲始鲍照,叙闺阁玩赏。白则借自刺阴之太盛,思去之。或似指太真妃言。便觉可疑、可问。不待后语(首二句下)。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暗指贵妃能惑主听。(“蟾蜍”句下)与《古风》中“蟾蜍薄太清”篇同意,但《古风》指武惠妃,此指杨贵妃,各有主意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忧禄山将叛时作。月,后象;日,君象。禄山之祸兆于女宠,故言蟾蜍蚀月明,以喻宫闱之蛊惑,九乌无羿射,以见太阳之倾危,而究归诸阴精沦惑,则以明皇本英明之辟,若非沉溺色荒,何以安危乐亡而不悟耶?危急之际,忧愤之词。萧士赟谓禄山叛后所作者,亦误。
清陈沆《诗比兴笺》
# 先本咏月,后乃思及杨妃。胡前后不相顾?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严云:起手点,趣(首二句下)。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现代不详《唐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其二》
下一篇:唐·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