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pàn
guān
chāng
hào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yǒu
shí
chóu
chàng
kuāng
zuò
zhì
fēn
píng
míng
kōng
xiào
zhà
jiě
shì
fēn
xīn
suí
cháng
fēng
chuī
sàn
wàn
yún
xiū
zuò
nán
shēng
jiǔ
shí
sòng
wén
rán
jiàn
shā
shōu
xūn
lǎo
qiān
jiān
yīn
yáng
qīng
fēn
jīn
guǎn
yuè
yīng
cái
guàn
sān
jūn
zhōng
tóng
chū
chù
jiāng
qún

译文

有时我忽觉心情惆怅,兀然独坐直至夜半。天亮时空怀壮志,仰天长啸,欲为世间解乱释纷,一展怀抱。我的心随长风直上万里,吹散天空中的浮云。我羞作济南伏生,九十多岁了还在啃书本,吟诵古文。不如撰剑而起,到沙漠上去拚杀厮斗,为国立功。一辈子老死于阡陌之间,怎能扬大名呢?夫子您是当今的管仲和乐毅,英才名冠三军。我想您终会一起建功立业,岂能一辈子与长沮、桀溺为伍呢?

逐句剖析

"有时忽惆怅":有时我忽觉心情惆怅,

"匡坐至夜分":兀然独坐直至夜半。

# 夜分:夜半。,匡坐:正坐。

"平明空啸咤":天亮时空怀壮志,仰天长啸,

# 啸咤:高号长啸。,平明:天明。

"思欲解世纷":欲为世间解乱释纷,一展怀抱。

# 纷:世间的纷争。

"心随长风去":我的心随长风直上万里,

"吹散万里云":吹散天空中的浮云。

"羞作济南生":我羞作济南伏生,

# 济南生:即西汉伏生,名胜,济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传九篇,即今文《尚书》。汉文帝时召伏生,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见《汉书·伏生传》。

"九十诵古文":九十多岁了还在啃书本,吟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不如撰剑而起,

"沙漠收奇勋":到沙漠上去拚杀厮斗,为国立功。

"老死阡陌间":一辈子老死于阡陌之间,

"何因扬清芬":怎能扬大名呢?

"夫子今管乐":夫子您是当今的管仲和乐毅,

# 管乐:指春秋时齐相管仲、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夫子:指何昌浩。

"英才冠三军":英才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我想您终会一起建功立业,

"岂将沮溺群":岂能一辈子与长沮、桀溺为伍呢?

# 沮溺:指春秋时两位著名隐士长沮、桀溺。见《论语·微子》。,将: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何七判官昌浩》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饱含进取热忱的政治抒情诗作,展现出李白不甘在平凡中悄然老去,一心渴望乘风破浪,于世间施展抱负、排忧解难的高远志向。开篇部分,诗人直言不想碌碌无为,而是期望奔赴沙场、建功立业;后半段则盛赞何判官拥有管仲、乐毅般的才能,表达了愿携手其共赴疆场、报效国家的心愿。整首诗围绕着宏大理想展开,字里行间满是积极奋进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李白高尚的思想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赠何七判官昌浩》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是诗人逝世的前一年。历经岁月的磨砺与世事的沧桑,诗人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体弱多病。在政治上,他更是遭遇了极为沉重的挫折,理想抱负难以施展,却依旧心怀壮志,诗人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酬赠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与对何判官才能的赞美,展现了自己不甘平凡、愿与友人携手在沙场上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诗人直接点明内心积郁的“惆怅”,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情绪袒露出来,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其内心的苦闷。又如“平明空啸咤”,通过描述自己清晨空自啸咤这一行为,直白地抒发胸中的不平之气。用典:“思欲解世纷”运用了战国时鲁仲连的典故。鲁仲连曾为解除国家危难挺身而出,李白借此表明自己想要解除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志向,丰富了诗歌内涵,使表达更具深度与说服力。对比:在诗的第二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正面直抒理想与抱负的远大,而“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则从反面进行对比,表明自己不愿如济南伏生般老死于经文之中,毫无作为,凸显诗人积极用世的决心;“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是正面发挥,表达若不能实现宏大抱负,也要在国难时于沙场建功,“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则从反面对比,强化了诗人不甘平凡、渴望有所成就的情感。比喻:在第三段“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中,诗人将友人何昌浩比作管仲、乐毅,生动形象地赞美了友人的杰出才能,同时也借此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因为李白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暗示自己与友人一样有非凡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诗人开篇便以“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直抒胸臆,将内心深处积郁的惆怅毫无保留地倾诉而出,让读者深切感知其苦闷。“平明空啸咤”进一步强化这份情绪,“空”字尽显无奈。“思欲解世纷”巧用鲁仲连典故,委婉道出惆怅根源——渴望解除安史之乱带来的苦难,奠定全诗积极入世、心系家国的主旨基调。第二段,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深入剖析内心。“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正面直抒宏大理想,尽显豪迈;“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则反面着笔,表明自己不愿像伏生那样碌碌无为,凸显积极用世之心。第三段,依然运用了对比手法。“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正面表达国难时的报国之志,“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又从反面强化不甘平凡、渴望建功的情感,在正反对比中层层推进,将内心复杂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第四段,“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诗人以管仲、乐毅作比,生动形象地盛赞友人何昌浩的卓越才能,同时也含蓄流露自身抱负,因为李白常以管仲、乐毅自勉。“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则表明自己将与友人一同投身家国事业,绝不做逃避现实的隐士,彰显出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赠孟浩然》

下一篇:唐·李白《鼓吹曲辞·上之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