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忽惆怅":有时我忽觉心情惆怅,
"匡坐至夜分":兀然独坐直至夜半。
# 夜分:夜半。,匡坐:正坐。
"平明空啸咤":天亮时空怀壮志,仰天长啸,
# 啸咤:高号长啸。,平明:天明。
"思欲解世纷":欲为世间解乱释纷,一展怀抱。
# 纷:世间的纷争。
"心随长风去":我的心随长风直上万里,
"吹散万里云":吹散天空中的浮云。
"羞作济南生":我羞作济南伏生,
# 济南生:即西汉伏生,名胜,济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传九篇,即今文《尚书》。汉文帝时召伏生,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见《汉书·伏生传》。
"九十诵古文":九十多岁了还在啃书本,吟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不如撰剑而起,
"沙漠收奇勋":到沙漠上去拚杀厮斗,为国立功。
"老死阡陌间":一辈子老死于阡陌之间,
"何因扬清芬":怎能扬大名呢?
"夫子今管乐":夫子您是当今的管仲和乐毅,
# 管乐:指春秋时齐相管仲、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夫子:指何昌浩。
"英才冠三军":英才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我想您终会一起建功立业,
"岂将沮溺群":岂能一辈子与长沮、桀溺为伍呢?
# 沮溺:指春秋时两位著名隐士长沮、桀溺。见《论语·微子》。,将:与。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酬赠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与对何判官才能的赞美,展现了自己不甘平凡、愿与友人携手在沙场上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诗人直接点明内心积郁的“惆怅”,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情绪袒露出来,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其内心的苦闷。又如“平明空啸咤”,通过描述自己清晨空自啸咤这一行为,直白地抒发胸中的不平之气。用典:“思欲解世纷”运用了战国时鲁仲连的典故。鲁仲连曾为解除国家危难挺身而出,李白借此表明自己想要解除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志向,丰富了诗歌内涵,使表达更具深度与说服力。对比:在诗的第二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正面直抒理想与抱负的远大,而“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则从反面进行对比,表明自己不愿如济南伏生般老死于经文之中,毫无作为,凸显诗人积极用世的决心;“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是正面发挥,表达若不能实现宏大抱负,也要在国难时于沙场建功,“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则从反面对比,强化了诗人不甘平凡、渴望有所成就的情感。比喻:在第三段“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中,诗人将友人何昌浩比作管仲、乐毅,生动形象地赞美了友人的杰出才能,同时也借此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因为李白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暗示自己与友人一样有非凡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诗人开篇便以“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直抒胸臆,将内心深处积郁的惆怅毫无保留地倾诉而出,让读者深切感知其苦闷。“平明空啸咤”进一步强化这份情绪,“空”字尽显无奈。“思欲解世纷”巧用鲁仲连典故,委婉道出惆怅根源——渴望解除安史之乱带来的苦难,奠定全诗积极入世、心系家国的主旨基调。第二段,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深入剖析内心。“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正面直抒宏大理想,尽显豪迈;“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则反面着笔,表明自己不愿像伏生那样碌碌无为,凸显积极用世之心。第三段,依然运用了对比手法。“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正面表达国难时的报国之志,“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又从反面强化不甘平凡、渴望建功的情感,在正反对比中层层推进,将内心复杂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第四段,“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诗人以管仲、乐毅作比,生动形象地盛赞友人何昌浩的卓越才能,同时也含蓄流露自身抱负,因为李白常以管仲、乐毅自勉。“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则表明自己将与友人一同投身家国事业,绝不做逃避现实的隐士,彰显出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
上一篇:唐·李白《赠孟浩然》
下一篇:唐·李白《鼓吹曲辞·上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