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mèng
hào
rá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ài
mèng
fēng
liú
tiān
xià
wén
hóng
yán
xuān
miǎn
bái
shǒu
sōng
yún
zuì
yuè
pín
zhōng
shèng
huā
shì
jūn
gāo
shān
ān
yǎng
qīng
fēn

译文

我非常敬爱孟老夫子,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常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逐句剖析

"吾爱孟夫子":我非常敬爱孟老夫子,

# 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

"风流天下闻":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 风流:儒雅潇洒的风度。《三国志·蜀书·刘琰传》:“(刘备)以宗姓,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

"红颜弃轩冕":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 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用以代指官位爵禄。,红颜: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

"白首卧松云":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 卧松云:指隐居山林。,白首:白头,指老年。

"醉月频中圣":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常高雅,

# 中圣:犹中酒。《三国志·魏书·徐邈传》记载,汉末曹操主政,禁酒甚严。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贤人。尚书郎徐邈私自饮酒,对人说是“中圣人”。后遂以“中圣人”或“中圣”称酒醉。中,动词,本应读去声,但此处需读平声才合律。,醉月:月夜醉酒。

"迷花不事君":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 事君:侍奉皇帝。,迷花:迷恋丘壑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高山安可仰":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 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徒此揖清芬":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 清芬:喻高洁的德行。,揖:拱手为礼,表示致敬。,徒:徒:只能。一作“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孟浩然》是唐代李白写给好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用简练笔墨勾勒出孟浩然一生隐居山林、远离官场的人生选择,由衷赞美了他不追名逐利、洒脱自在的品格。字里行间既流淌着李白对老友的深切情谊,也透露出他自己崇尚自由、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李白在湖北安陆生活期间。当时他经常往来襄阳、汉水流域,与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孟浩然成了至交好友。而根据学者郁贤皓考证,此诗更可能写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此时李白重访襄阳与孟浩然重逢,而当年的挚友已步入迟暮之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赠孟浩然》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篇赞美了孟浩然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首联点明主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敬佩之情。中间两联描绘了他年轻时毅然挂印辞官,暮年仍隐逸山林的淡泊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作巍峨高山。通篇以直白言辞坦露胸襟‌,情真意切而语辞明澈‌,自然浑成且古意盎然‌;气韵高华‌的结构布局由情入景复归于情‌,自倾慕起笔至仰止作结‌,意境圆融无迹‌,情感真挚无矫‌,尽显谪仙人诗风之独绝‌。

2. 写作手法

对仗:工整对仗:颔联“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中,“红颜”对“白首”、“弃”对“卧”、“轩冕”对“松云”,结构严谨,音韵和谐,强化了人生选择的对比。比喻:尾联“高山安可仰”以巍峨高山比喻孟浩然不可企及的高尚品格,突显其精神境界的崇高。用典:化用三国徐邈将清酒称为“圣人”的典故,既指醉酒,又暗含对孟浩然超脱世俗的赞美

3. 分段赏析

首联“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点明主题,用"敬慕"二字定下全诗情感基调。“洒脱”既指他不拘小节的风度,也暗含不慕名利的品格,像文章的“文眼”一样统领全篇。颈联“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用“红颜”“白首”串起一生,以“放弃官帽,拥抱自然”展现人生选择。就像用两张照片对比:一张是拒绝乌纱帽的青年,一张是卧看山云的老人。颔联“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喝酒典故(三国徐邈称好酒为"圣人")描绘日常:把赏月醉酒写成风雅之事,把不巴结皇帝说得像赏花般自然。尾联“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前文铺垫了孟浩然的淡泊人生后,用“高山”比喻其品格,既形象又震撼。最后“芬芳”二字妙极——把道德比作香味,仿佛能隔着诗句闻到清香。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却自带独特韵味:开篇"吾爱孟夫子"看似平实,实际用如同老朋友聊天般自在的语调,传递出悠长深远的敬慕。这种自然中透着古雅洒脱的气质,在结尾"高山安可仰"的感叹里再次浮现,形成诗歌特有的飘逸格调。"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两句如行云流水般连贯,其中运用“互体”:看似分写青年弃官、老年归隐两件事,实则是同一人生选择的正反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放弃功名(弃轩冕)必然伴随拥抱山林(卧松云)。这种写法让诗句既保持自然流畅,又产生错落有致的节奏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怨情》

下一篇:唐·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