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山":一重又一重,
# 重:量词。层,道。
"两重山":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远天高烟水寒":山远天高,雾气蒙蒙的水面又冷又寒,
# 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诗句。
"相思枫叶丹":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 丹:红色。,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
"菊花开":菊花开了,
"菊花残":又落了,时令交替轮换。
"塞雁高飞人未还":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可是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一帘风月闲":只有帘外的风月无思无忧。
# 风月:风声月色。,帘:帷帐,帘幕。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词中通过描绘思妇眼中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营造出凄清氛围,抒发了思妇对离人的无限思愁,展现其心中的“秋怨”。词人未对思妇外貌神态进行描摹,而是侧重借景抒情,用笔空灵,使全词立体感强。
2.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一重山,两重山”,词人运用简单直白却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以叠句形式开篇,从形象塑造上,勾勒出层层山峦的画面,随着思妇目光的延展,近景的“一重山”、中景的“两重山”依次呈现,给人一种空间上的延伸感。从表达技巧看,这种重复句式不仅增强了节奏感,还巧妙地烘托出思妇心中因爱人远行而产生的迷茫与不安。紧接着“山远天高烟水寒”,描绘出远景,将视野拓展到辽阔高远的青冥与天际处的迷离烟水。“寒”字在此处极为精妙,从语言角度,它不仅形容了烟水的清冷,更从内容主题与情感表达上,曲折地传达出思妇的心理感受。她久望不见归人,心中的失落与哀伤如同寒意般蔓延,使得眼中所见皆染上了清冷之色。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生动地展现出思妇内心的孤寂与凄凉。上片结句“相思枫叶丹”,当思妇“望尽天涯路”而无果,不经意间看到如火的枫叶,时令已至秋天的现实猛然唤醒了她。“相思”一词直白地揭示出词的主旨,从意象运用角度,枫叶的红象征着热烈的相思,与前文的清冷之景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出思妇相思之情的浓烈与深沉。同时,也暗示了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相思之苦,在这丹枫满山的时节愈发浓烈。下片下片以“菊花开,菊花残”起句,运用短促且相同的句式,从时间维度上点出时光流逝之快。从内容主题与情感表达上,暗示思妇相思日久,随着菊花从开放到残败,她心中的怨愁也在不断累积。这种以物候变化暗示情感变化的手法,细腻而含蓄。“塞雁高飞人未还”,此句可看作思妇的直接抒情,也可理解为触景生情。从表现技巧来看,词人用塞外大雁逢秋南归这一自然现象,反衬出飘泊在外的游子尚未归还,雁尚知归,人却未还,更深层次地展现出思妇内心的怨苦与无奈。最后“一帘风月闲”,从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上,刻画出思妇的心境。尽管帘外风晨月夕的景致美好,但因离人不归,她无心赏玩。此处与柳永《雨霖铃》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表意相通,通过对思妇心理的细腻刻画,将其因爱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落寞与惆怅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下片围绕思妇的心理活动展开,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到对离人的怨与念,再到对美好景致的漠视,层层递进,深刻地展现出思妇复杂而深沉的相思之情。
3. 作品点评
《长相思一重山》是李煜词作作品。它展现了李煜在闺怨题材创作方面的造诣,写作特色鲜明。其一,构思精巧,虽句句围绕思妇“秋怨”展开,却不着一字点明“秋怨”,将情感深藏于景物描写之中,笔法空灵。其二,词人未对思妇的外貌神态进行刻画,而是着重描绘其眼中之景,层层山峦、烟水寒色、丹枫菊花等,以景衬情,使思妇的相思之情自然流露,达到情景交融的妙境。其三,语言风格独特,李煜发挥其高超的语言锤炼功夫,用词单纯明净、简洁准确。“山远天高烟水寒”,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丰富的形象,营造出阔远的境界,景中蕴情,耐人寻味。此词以简洁的语言、空灵的笔法,展现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 此词以轻淡之笔,写深秋风物,而兼葭怀远之思,低回不尽,节短而格高,五代词之本色也。
清俞陛云
# 句句有怨字意,但不露圭角,可谓善形容者。
明李廷机《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
# 因隔山水而起各之思,为对枫菊而想后人之归。怨从思中生而怨不露,是长于诗者。
明李于鳞《南唐二主词汇笺》
上一篇:唐·白居易《岁暮道情二首》
下一篇:唐·李世民《赐房玄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