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身坚固道情深":病体虽沉重,却愈发坚定了向佛之心,
# 道情: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这里指佛教信仰。
"宴坐清香思自任":静坐焚香时,清香缭绕中思绪如云,无拘无束。
# 自任:自党承担;当作自身的职责。《孟子·万章下》:“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清香:佛教用语,焚香敬佛,以表示向佛之心。,宴坐:佛经中指修行者静坐。
"月照静居唯捣药":明月高照,静居典雅,只有捣药的声音咚咚作响,
# 捣药:古代传说嫦娥窃不死之药奔入月中,化为月精,一说为蟾蜍,一说为兔。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艺文类聚》卷一)这里有两用,既代指月光,同时又指煎药前的捣药之声。
"门扃幽院只来禽":小门紧锁,深院幽静,只有小鸟时时飞来与人亲近。
# 幽院:幽静的深院。,扃:门闩。这里用作动词。
"庸医懒听词何取":庸医的诊断已懒得理会,任由他们妄言,
# 庸医:医术低劣的医生。
"小婢将行力未禁":侍女搀扶散步,却连这点气力也难支撑。
# 力未禁:力难承受。禁:承受。,将行:扶着行走。将:扶助,搀扶。
"赖问空门知气味":多亏我自己懂得了不少佛教道理,才获得了许多生活情趣,
# 气味:比喻意趣或情调。,空门:指佛教。佛教宣扬万物皆空,故称空门。
"不然烦恼万涂侵":不然尘世的烦恼会从各方面侵来,使人陷入愁江苦海。
# 万涂侵:从各方面袭来。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以病中生活为题材的诗。它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里的琐碎细节,通过这些细微之处营造出一种病中特有的氛围,其中也蕴含着诗人对佛理的感悟。
2. 分段赏析
首联勾勒出诗人焚香坐禅的场景。他静坐室内,香烟袅袅中供奉佛陀,思绪回溯过往经历,默思佛法教义。随着清香弥漫,心神渐入澄明之境,彻悟命运既定,坦然接受,不再怨怼哀叹。“病身”与“道情”形成对照,凸显出病痛愈深,求道之心愈切;修道愈笃,对佛理的领悟也愈发透彻。这里的“病”不仅指身体之恙,更暗喻人生遭际带来的心灵创伤,以“身”字将其囊括。佛教视苦为生命本质,认为受苦是修行必经之路,劝人安于现世、寄望来世。由此,诗人焚香修行的内核是“思自任”,所得佛理精要则凝结于“病身坚固道情深”。诗句打破正常逻辑,将结果前置、过程后置,采用“逆挽”之法,有力强化了当下的顿悟之感。诗中中间两联尽显生活的凄清孤寂。夜幕降临时,清冷月光洒落空寂庭院,四下无声,唯有单调的捣药声在院中回荡,更添几分寂寥。白昼的光景同样萧索,庭院门扉紧闭,幽深堂庑间,唯有鸟鸣打破寂静,鲜有人迹造访。偶有医生前来问诊,所言多是无关痛痒之语,非但未能缓解病情,反倒徒增倦怠。诗人身体愈发羸弱,即便在婢女搀扶下勉强起身,也觉步履维艰,力不从心。这般困窘的生活,难免勾起往昔回忆,而每一段记忆都裹挟着痛苦,更衬得当下境况愈发难耐。无奈之下,诗人只能自我宽慰:倘若没有佛祖的指引、佛理的开导,那些人生烦恼定会如汹涌潮水般将自己吞噬,生活将难以为继。尽管这种自我开解或能让诗人获得片刻慰藉,但纵观全诗,读者仍能深切感受到其内心深处难以消散的悲哀。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以“知气味”精妙点出诗人对佛理的顿悟,承接“病身坚固道情深”的意脉。细究“道情深”的双重意蕴,其核心并非强调自身修行的造诣,而是着重凸显佛理深邃的教化力量。正如同修佛教的白居易在《闲吟》中所写“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恰可作为李煜“道情”的注脚。诗中“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直抒胸臆,道破生活的支撑点——唯有在佛法的体悟中寻得精神寄托,方能抵御世间烦恼的无尽侵袭,否则早已被愁苦所淹没。
3. 作品点评
诗中“庸医”“小婢”等人物,以及清风、明月、飞鸟等景物的刻画,使读者能直观感知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戚。该诗与《病中感怀》虽同为病中之作,却各具特色。相较之下,此诗宗教色彩更为浓厚,以细腻笔触描绘病中琐事,从庸医问诊到小婢搀扶,从月夜捣药声到白昼鸟鸣,充满生活气息,以叙事为主线铺展病情与心境。而《病中感怀》则更侧重于直抒胸臆,将病中复杂的情感体验直接倾泻而出,二者在表现手法与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 多病的李煜在《病中书事》诗中写道:“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其欲皈依佛门之心,溢于言表。
不详泰州学院副教授申明秀《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诗词道释意蕴探析》
上一篇:唐·杜甫《杂歌谣辞·大麦行》
下一篇:唐·雍裕之《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