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ìng
zhōng
shū
shì

朝代:唐作者:李煜浏览量:2
bìng
shēn
jiān
dào
qíng
shēn
yàn
zuò
qīng
xiāng
rèn
yuè
zhào
jìng
wéi
dǎo
yào
mén
jiōng
yōu
yuàn
zhǐ
lái
qín
yōng
lǎn
tīng
xiǎo
jiāng
xíng
wèi
jīn
lài
wèn
kōng
mén
zhī
wèi
rán
fán
nǎo
wàn
qīn

译文

病体虽沉重,却愈发坚定了向佛之心,静坐焚香时,清香缭绕中思绪如云,无拘无束。明月高照,静居典雅,只有捣药的声音咚咚作响,小门紧锁,深院幽静,只有小鸟时时飞来与人亲近。庸医的诊断已懒得理会,任由他们妄言,侍女搀扶散步,却连这点气力也难支撑。多亏我自己懂得了不少佛教道理,才获得了许多生活情趣,不然尘世的烦恼会从各方面侵来,使人陷入愁江苦海。

逐句剖析

"病身坚固道情深":病体虽沉重,却愈发坚定了向佛之心,

# 道情: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这里指佛教信仰。

"宴坐清香思自任":静坐焚香时,清香缭绕中思绪如云,无拘无束。

# 自任:自党承担;当作自身的职责。《孟子·万章下》:“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清香:佛教用语,焚香敬佛,以表示向佛之心。,宴坐:佛经中指修行者静坐。

"月照静居唯捣药":明月高照,静居典雅,只有捣药的声音咚咚作响,

# 捣药:古代传说嫦娥窃不死之药奔入月中,化为月精,一说为蟾蜍,一说为兔。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艺文类聚》卷一)这里有两用,既代指月光,同时又指煎药前的捣药之声。

"门扃幽院只来禽":小门紧锁,深院幽静,只有小鸟时时飞来与人亲近。

# 幽院:幽静的深院。,扃:门闩。这里用作动词。

"庸医懒听词何取":庸医的诊断已懒得理会,任由他们妄言,

# 庸医:医术低劣的医生。

"小婢将行力未禁":侍女搀扶散步,却连这点气力也难支撑。

# 力未禁:力难承受。禁:承受。,将行:扶着行走。将:扶助,搀扶。

"赖问空门知气味":多亏我自己懂得了不少佛教道理,才获得了许多生活情趣,

# 气味:比喻意趣或情调。,空门:指佛教。佛教宣扬万物皆空,故称空门。

"不然烦恼万涂侵":不然尘世的烦恼会从各方面侵来,使人陷入愁江苦海。

# 万涂侵:从各方面袭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病中书事》是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另辟蹊径,借日常生活里的点滴琐事,细腻倾诉作者在病中所感所思。首联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焚香坐禅画面,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幽的基调。中间两联笔锋一转,刻画了一系列尽显凄凉与孤寂的生活场景,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病中的寂寥。而尾联则呈现出诗人对佛理的独特感悟,升华了诗歌的意境。整首诗巧妙运用逆挽手法,从细微之处着笔,于平实之中见真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别具一番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病中书事》创作于其被俘入宋后,此时李煜已被囚,押解到宋朝的京城汴梁,,宋太祖因他此前数次拒绝入宋的诏命,在安置之时,封他为违命侯。他的居所,门外有人看守,若未请得朝廷允许,来人不得入内。他的生活,虽然也有宋朝的资费供奉,侍女的照料,但毕竟是囚徒,与过去在金陵是完全不可以相比的。这封号的居辱,这行动的监禁,这生活的清苦,还有多病的身体,自然都使李煜深感痛苦,但是,最为刻骨铭心的痛苦还是亡国之恨,思乡之情。他曾有信写给在金陵的旧时宫人,说是“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默记》卷下),可知其悲惨的心境。然而,日子虽然难过,还得要继续;要继续,就得要有精神的支撑与安慰。那么,李煜寻找支撑与安慰的就是佛教。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他从佛教中寻求生命的慰藉和生活的支撑。此诗正是这种生存境遇与精神救赎的文学映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以病中生活为题材的诗。它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里的琐碎细节,通过这些细微之处营造出一种病中特有的氛围,其中也蕴含着诗人对佛理的感悟。

2. 分段赏析

首联勾勒出诗人焚香坐禅的场景。他静坐室内,香烟袅袅中供奉佛陀,思绪回溯过往经历,默思佛法教义。随着清香弥漫,心神渐入澄明之境,彻悟命运既定,坦然接受,不再怨怼哀叹。“病身”与“道情”形成对照,凸显出病痛愈深,求道之心愈切;修道愈笃,对佛理的领悟也愈发透彻。这里的“病”不仅指身体之恙,更暗喻人生遭际带来的心灵创伤,以“身”字将其囊括。佛教视苦为生命本质,认为受苦是修行必经之路,劝人安于现世、寄望来世。由此,诗人焚香修行的内核是“思自任”,所得佛理精要则凝结于“病身坚固道情深”。诗句打破正常逻辑,将结果前置、过程后置,采用“逆挽”之法,有力强化了当下的顿悟之感。诗中中间两联尽显生活的凄清孤寂。夜幕降临时,清冷月光洒落空寂庭院,四下无声,唯有单调的捣药声在院中回荡,更添几分寂寥。白昼的光景同样萧索,庭院门扉紧闭,幽深堂庑间,唯有鸟鸣打破寂静,鲜有人迹造访。偶有医生前来问诊,所言多是无关痛痒之语,非但未能缓解病情,反倒徒增倦怠。诗人身体愈发羸弱,即便在婢女搀扶下勉强起身,也觉步履维艰,力不从心。这般困窘的生活,难免勾起往昔回忆,而每一段记忆都裹挟着痛苦,更衬得当下境况愈发难耐。无奈之下,诗人只能自我宽慰:倘若没有佛祖的指引、佛理的开导,那些人生烦恼定会如汹涌潮水般将自己吞噬,生活将难以为继。尽管这种自我开解或能让诗人获得片刻慰藉,但纵观全诗,读者仍能深切感受到其内心深处难以消散的悲哀。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以“知气味”精妙点出诗人对佛理的顿悟,承接“病身坚固道情深”的意脉。细究“道情深”的双重意蕴,其核心并非强调自身修行的造诣,而是着重凸显佛理深邃的教化力量。正如同修佛教的白居易在《闲吟》中所写“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恰可作为李煜“道情”的注脚。诗中“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直抒胸臆,道破生活的支撑点——唯有在佛法的体悟中寻得精神寄托,方能抵御世间烦恼的无尽侵袭,否则早已被愁苦所淹没。

3. 作品点评

诗中“庸医”“小婢”等人物,以及清风、明月、飞鸟等景物的刻画,使读者能直观感知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戚。该诗与《病中感怀》虽同为病中之作,却各具特色。相较之下,此诗宗教色彩更为浓厚,以细腻笔触描绘病中琐事,从庸医问诊到小婢搀扶,从月夜捣药声到白昼鸟鸣,充满生活气息,以叙事为主线铺展病情与心境。而《病中感怀》则更侧重于直抒胸臆,将病中复杂的情感体验直接倾泻而出,二者在表现手法与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多病的李煜在《病中书事》诗中写道:“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其欲皈依佛门之心,溢于言表。

不详泰州学院副教授申明秀《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诗词道释意蕴探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杂歌谣辞·大麦行》

下一篇:唐·雍裕之《大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