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种得牡丹成":经过一个春天的栽培呵护终于开花了。
"那知君遽行":哪里知道你突然就要远行。
# 遽:突然。,那知:即哪知,谁知道。
"东君也自没心情":司春之神也没了赏花的心情。
"夜来风雨声":昨夜风雨交加不停歇。
"追间阔":追忆往昔相聚的漫长时光,
"数清明":细数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气。
"不应歌渭城":本不该再唱那首送别的《渭城曲》。
# 渭城:代指送别之处。典出王维《滑城曲》。,不应:不应该。
"只愁河畔草青青":只怕看到河畔青草萋萋的景象。
"却须离绪生":却还是抑制不住离别的愁绪涌上心头。
赵彦端(1121~1175)字德庄,号介庵,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离别相思词。全词以女子口吻,倾诉了牡丹盛开时爱人突然远行的变故,通过风雨声、河畔草等意象层层递进,抒发了深切的思念与孤寂愁绪。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以细腻的情景交融手法,将离愁别绪渗透于自然意象中,通过外景与内心的相互映衬,深化了情感的层次感与感染力。开篇“一春种得牡丹成”以春日辛劳培育的牡丹盛开为景,象征美好事物的圆满达成。但紧接着“那知君遽行”陡然转折,用牡丹的“成”反衬离别的“遽”,美好景致与猝然远行的对比,凸显了人事难料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一春种得牡丹成”起笔,通过“牡丹成”与“君遽行”的对比,突显相聚短暂、离别猝不及防的遗憾。“东君也自没心情”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天拟人化,借“东君”(春神)的“没心情”暗喻词人因离别而黯然的心境。而“夜来风雨声”则以景结情,风雨摧残牡丹的意象,暗示美好时光的消逝与内心的愁绪。下片“追间阔,数清明”通过时间推移的细节(从离别到清明),强化思念的绵长;“不应歌渭城”反用王维《渭城曲》的典故,表明此时离别之痛已超越常规的送别之情。“只愁河畔草青青”化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意境,以青草茂盛反衬离人未归的孤寂。末句“却须离绪生”直抒胸臆,点明离愁的必然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全作借物寄寓深情,风格温婉柔美又哀婉深沉。笔触精妙,色泽鲜丽,勾勒出幽美意境,情感含蓄而深沉,那份被春情缠绕的细腻心绪,皆在含蓄流转间自然流露。
上一篇:宋·赵彦端《谒金门·春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