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yán

朝代:宋作者:王安国浏览量:1
sòng
guó
jīng
xiào
dōng
mén
huǐ
chǔ
wáng
hào
yāo
hòu
gōng
něi
ér
qíng
xìn
lián
xùn
wài
shēng
shēn
cún
chǒng
kuā
wáng
ān
suǒ
shì
jīn
zāi
wèi
shì
rǎo
rǎo
zhì
jīng
bēi
bēi
xué
ē
shì
chuī
chū
hóng
dùn
cuò
chén
ài
zēng
suī
rén
wéi
róng
nǎi
tiān
shǐ
使
ēn
huái
怀
yuàn
tiān
bǎi
nián
zhōng
háo
shuí
shì
zhě
rán
kuī
yīn
yáng
shǐ
zhōng
běn
yǒu
 lěi
wàn
shì
yóu
lái
shì
rén
shì
宿
duō
kuì
liáo
ān
wàng
yán
shì

译文

宋国表彰孝子,东门氏却因此毁身丧命。楚王喜爱细腰,后宫女子便饿死无数。这种世态人情实在可怜,人们为了迎合外物轻易舍弃生死。活着时以荣宠自夸,一旦死去又能依靠什么呢。我如今思考这些,觉得他们根本不懂得放下利益。纷纷扰扰耍心机,或愚笨或迎合世俗。吹嘘时如彩虹般虚幻美好,受挫时便如尘滓般狼狈不堪。爱憎虽是人为造成,荣辱却仿佛由上天主宰。恩情片刻不记挂,怨恨却充塞天地间。人生短暂如呼吸之间,又有谁能主宰自己的分毫。那些所谓的适者默默观察,却也被阴阳变化、意气所驱使。生命从始至终本就没什么永恒,一口气的功夫却牵累万世。向来都是人们去迎合世俗,往昔大多如此。我只能叹息,哪里能找到,领悟生命真谛、超越言语的人呢。

逐句剖析

"宋国旌孝子":宋国表彰孝子,

"东门毁以毙":东门氏却因此毁身丧命。

"楚王好细腰":楚王喜爱细腰,

"后宫馁而殪":后宫女子便饿死无数。

"物情信可怜":这种世态人情实在可怜,

"徇外易生死":人们为了迎合外物轻易舍弃生死。

"身存宠可夸":活着时以荣宠自夸,

"亡矣安所恃":一旦死去又能依靠什么呢。

"吾今思彼哉":我如今思考这些,

"未足语释利":觉得他们根本不懂得放下利益。

"扰扰智惊愚":纷纷扰扰耍心机,

"卑卑学阿世":或愚笨或迎合世俗。

"吹嘘出虹蜺":吹嘘时如彩虹般虚幻美好,

"顿挫入尘滓":受挫时便如尘滓般狼狈不堪。

"爱憎虽人为":爱憎虽是人为造成,

"荣辱乃天使":荣辱却仿佛由上天主宰。

"恩无斯须怀":恩情片刻不记挂,

"怨已塞天地":怨恨却充塞天地间。

"百年呼吸中":人生短暂如呼吸之间,

"毫发谁豫己":又有谁能主宰自己的分毫。

"适者默然窥":那些所谓的适者默默观察,

"阴阳驱意气":却也被阴阳变化、意气所驱使。

"始终本何有":生命从始至终本就没什么永恒,

"一息累万世":一口气的功夫却牵累万世。

"由来适人适":向来都是人们去迎合世俗,

"宿昔多如此":往昔大多如此。

"喟余聊自欲":我只能叹息,哪里能找到,

"安得忘言士":领悟生命真谛、超越言语的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忘言》是宋代王安国所作的一首诗。诗中借“宋国旌孝子”“楚王好细腰典故,揭示世人常为迎合外界而轻忽生死、追逐虚名的现象,批判了当时重宠辱、轻自身的功利世风。同时诗人指责那些追名逐利、阿谀世俗之人,认为他们的荣辱受外界左右,感慨人们常被爱憎恩怨束缚,忽视生命本真。开篇用典引出批判对象,中间深入剖析世风弊端,结尾表达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无奈及对知音的渴望。此诗以深刻的批判性与哲理性,展现出对世风的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王安国(1027?~1074),宋代词人。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数举进士不第。熙宁元年,王安国经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后历官秘阁校理等职。论新法与其兄有异,后罢归田里。其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其词哀怨温婉,缠绵悱恻,与王安石词风迥异。诗风秀雅清丽,意象丰满。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后人辑有《王校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宋国旌孝子,东门毁以毙。楚王好细腰,后宫馁而殪”,开篇诗人便列举典故,宋国表彰孝子,却导致东门氏毁身丧命;楚王偏好细腰,致使后宫众人饥饿致死。这两句以简洁且极具冲击力的事例,生动展现出因迎合外在权威或风尚,人们不惜牺牲自身的极端行为。从表达技巧看,运用典故借古喻今,为后文对当下世风的批判埋下伏笔。在内容主题上,直接点明世人常为追逐外在虚名或顺应外界要求,而轻易舍弃自身安危乃至生命,揭示出一种盲目且可悲的现象,引发读者对世俗行为的反思。“物情信可怜,徇外易生死。身存宠可誇,亡矣安所恃”,承接上文典故,诗人感慨这种世态人情实在可怜。“徇外易生死”进一步点明世人追逐外在事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荒谬。“身存宠可誇,亡矣安所恃”则从正反两面论述,活着时以荣宠自夸,可一旦身死,这些外在的荣宠又有何依靠?这几句诗在内容上深化了对世人重外轻内、舍本逐末行为的批判,从语言上看,直白而有力,以质问的语气,增强情感的表达,促使读者深入思考生命与外在名利的关系。“吾今思彼哉,未足语释利。扰扰智惊愚,卑卑学阿世。吹嘘出虹蜺,顿挫入尘滓”,诗人由此前对现象的揭示,转入对追名逐利之人的具体批判。“吾今思彼哉,未足语释利”表明诗人对这类人的思考,认为他们难以摆脱利益的束缚。“扰扰智惊愚,卑卑学阿世”刻画了这些人纷纷扰扰、耍弄心机,或愚蠢或迎合世俗的丑态。“吹嘘出虹蜺,顿挫入尘滓”运用比喻,将他们吹嘘时的虚幻美好比作虹霓,受挫时的狼狈不堪比作尘滓,形象地展现出这类人在名利场中的种种表现。在表达技巧上,比喻与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在内容主题上,深刻批判了世俗中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不良风气。“爱憎虽人为,荣辱乃天使。恩无斯须怀,怨已塞天地。百年呼吸中,毫发谁豫己”,这几句诗深入探讨爱憎、荣辱的本质。“爱憎虽人为,荣辱乃天使”指出爱憎是人为产生,而荣辱看似由上天决定,实则反映出世人对荣辱的被动接受。“恩无斯须怀,怨已塞天地”则极言人们对恩怨的极端态度,恩情转瞬即忘,怨恨却充斥天地。“百年呼吸中,毫发谁豫己”感慨人生短暂,在这短暂的人生里,人们却被外在的荣辱恩怨左右,无法自主把握生命。从内容主题上,进一步深化对人生虚幻与无常的思考,从表达技巧上,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强化情感表达,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悲哀。“适者默然窥,阴阳驱意气。始终本何有,一息累万世。由来适人适,宿昔多如此。喟余聊自欲,安得忘言士”,结尾部分,诗人描述那些所谓“适者”默默观察世态,却也被阴阳变化、意气驱使。“始终本何有,一息累万世”思考生命的始终,感慨短暂的生命却背负着无尽的累世纠葛。“由来适人适,宿昔多如此”点明这种迎合世俗的现象由来已久。最后“喟余聊自欲,安得忘言士”表达诗人的喟叹,渴望能遇到超脱言语、领悟生命真谛之人。在内容主题上,收束全诗,将对世风的批判与对人生的思索推向对知音的渴望,升华了诗歌的情感;在表达技巧上,以深沉的喟叹和对知音的寻觅,给读者留下悠长的思索空间,使诗歌在批判之余,增添了一份孤独与怅惘的诗意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国《缭垣》

下一篇:宋·王安国《送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