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春不住":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
# 春:春天。,留:留住。
"费尽莺儿语":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
# 费尽:白白地。
"满地残红宫锦污":让这满地都是脏污的凋落残花,
#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残红:凋落的残花。
"昨夜南园风雨":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
# 昨夜南园风雨:“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二句:应作倒装理解。南园:泛指园圃。
"小怜初上琵琶":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
#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晓来思绕天涯":清晨时分思念就已飘向远方。
# 绕:萦绕。,思:思绪。
"不肯画堂朱户":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 画堂朱户:指豪门望族、官贵之家。
"春风自在杨花":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自在。
# 杨花:一作“梨花”。
北宋词人
王安国(1027?~1074),宋代词人。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数举进士不第。熙宁元年,王安国经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后历官秘阁校理等职。论新法与其兄有异,后罢归田里。其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其词哀怨温婉,缠绵悱恻,与王安石词风迥异。诗风秀雅清丽,意象丰满。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后人辑有《王校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残春的伤春词,首先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入手,描绘出一幅暮春凋零的残破画面,接着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由眼前之景转向内心感受,词人感叹春天匆匆离去,联想到自己虚度的岁月,隐隐流露出一种美人迟暮、壮志未酬的悲凉之情。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词人想要留住春天,然而却“留春不住”,这是词人主观的情感与愿望。而“费尽莺儿语”,将黄莺的啼鸣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黄莺也在竭尽全力挽留春天。实际上,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惜春之情寄托在黄莺的啼叫上,通过黄莺的“费尽”表现自己的无奈和惋惜,达到了融情于景的效果。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满地残红”描绘了暮春时节花朵凋零、铺满地面的景象,“宫锦污”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衰败的惨状,将落花比作被弄脏的华美宫锦,形象地写出了春光的消逝。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昨夜南园风雨”,词人借风雨摧残花朵这一景象,抒发了对美好春光被破坏的痛惜之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风雨落花的景色之中。多感官描写:“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莺儿语”描绘了黄莺的啼鸣声,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春天里黄莺欢快却又带着一丝急切的叫声,通过声音营造出一种惜春的氛围,调动了读者的听觉感官。 “满地残红宫锦污”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满地残红”直观地展现了眼前落花遍地的景象,鲜艳的红色花朵凋零散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暮春的衰败和凄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3. 分段赏析
上片写的是暮春残景。“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词一开篇,“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就点明昨夜风急雨骤,如今园中早已是一片狼藉——落花满地,好比名贵的锦缎被弄脏了一样。词人站在这样的景象前,心里自然满是伤感。这时,“耳边传来黄莺急促的啼叫,仿佛连这多情的鸟儿也在为落花惋惜,拼命想留住这即将离去的春天。你看,“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这一句,就像词人自己在感叹春光易逝,却又无能为力。写黄莺“费尽”力气啼鸣,其实是在反衬词人的失落感——毕竟四季轮回本是自然规律,花开花落和莺儿又有什么关系呢?但妙就妙在,词人不直接说自己留春的无奈,反而借着黄莺的叫声含蓄地表达出来,手法新颖又充满韵味。整首词上片调动视觉和听觉,把暮春的衰败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下片转入听觉描写。“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正当词人眼睁睁看着美丽的春光匆匆消逝,满心惆怅时,远处忽然飘来一阵琵琶声。这琵琶弹得婉转哀伤,仿佛弹奏者也是在惋惜春光的短暂。这里提到的“小怜”,是指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她以擅长琵琶闻名,后来成了歌女的代称。这琵琶声听得人心酸,不知道有多少深闺中的女子,也在这个即将消逝的春夜辗转难眠?她们的思念如乱麻一般,跨越千山万水,牵挂着远方的游子。词人借琵琶声抒发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其实也暗暗感慨自己虚度的年华,甚至隐隐流露出一丝“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凉。“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词人的目光落在眼前飞舞的杨花上——暮春特有的风景。瞧这些洁白如雪的飞花,多么自由自在,却偏偏不去沾惹权贵家的华屋朱门。这种避世的态度,不正是词人自己孤高性情的写照吗?
4. 作品点评
《清平乐·春晚》这首词不仅饱含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眷恋与不舍,更流露出对韶华易逝、人生苦短的深切感慨。词人将真挚情愫融入自然景致,借景抒怀间,亦暗藏着个人跌宕人生的幽微体验。全篇情景交融、物我相谐,不仅勾勒出细腻的暮春图景,更彰显了词人高洁的品格与不凡的风骨。
# 大梁罗叔共为余言:“顷在建康士人家,见王荆公亲写小词一纸,其家藏之甚珍。其词云:‘留春不住’云云。荆公平生不作是语,而有此,何也?”仪真沈彦述谓余言:“荆公诗,如:‘繁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等篇,皆平父诗,非荆公诗也。”沈乃元龙家婿,故尝见之耳。叔共所见,未必非平甫词也。
宋周少隐《竹坡老人诗话》卷一
# 倒装二句(“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以见笔力。结笔(“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品格自高。
清谭献《词辨》卷二
上一篇:宋·晁说之《置身》
下一篇:宋·朱熹《水口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