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气微凉":秋天的气息微微有些凉意,
"梦回明月穿帘幕":梦中突然回到了曾经帘幕低垂、明月萧萧的宫中生活。
"井梧萧索":井边的梧桐树在秋风中显得萧索。
# 井梧萧索:井边的梧桐树被秋风所吹发出的声音。
"正绕南枝鹊":喜鹊正绕着向南的树枝飞翔。
"宝瑟尘生":精美的瑟上已经积满了灰尘,
# 宝瑟:精美的琴瑟。
"金雁空零落":瑟上的弦柱(金雁)零落闲置。
# 金雁:筝柱。古筝柱排列如雁阵,故名。
"情无托":情感没有寄托之处。
# 无托:无可寄托。
"鬓云慵掠":慵懒地不想梳理鬓发。
# 鬓云慵掠:懒得去梳理那已散乱的鬓发。
"不似君恩薄":不像君恩那样淡薄。
北宋词人
王安国(1027?~1074),宋代词人。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数举进士不第。熙宁元年,王安国经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后历官秘阁校理等职。论新法与其兄有异,后罢归田里。其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其词哀怨温婉,缠绵悱恻,与王安石词风迥异。诗风秀雅清丽,意象丰满。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后人辑有《王校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秋夜感怀词。描绘了秋夜梦回后明月穿幕、井梧萧索、鹊绕南枝的景象,体现了宝瑟蒙尘、金雁零落的时光流逝之叹,表达了词人以“鬓云慵掠”传递的慵懒孤寂,以及对君恩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秋气微凉,梦回明月穿帘幕。井梧萧索。正绕南枝鹊”,通过描写秋夜的凉爽、明月、萧索的井梧和绕枝的鹊,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秋气微凉,梦回明月穿帘幕。”词人起笔便将读者引入一个饱含冷遇之感的情境。秋意渐浓,凉意袭人,主人公从梦中恍然惊醒,只见明月清冷的光辉,穿过低垂的帘幕倾洒而入。这里描绘的,实则是一位长久幽闭于深宫、始终未得君王宠爱的女子的生活场景。此二句,一则清晰点明了女主人公的身份与坎坷遭遇,二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处境的孤独无助,以及心绪的烦乱不宁。梦醒时分,唯有冰冷的枕衾相伴,四周寂静无声,唯有明月默默相陪,这初秋的夜晚,于她而言,是何等的凄清孤寂,令人难以忍受。“井梧萧索。正绕南枝鹊。”主人公本就难耐这寂寞深宫,帐中静卧时,宫外金井边梧桐树在秋风中摇曳,发出瑟瑟声响,惊起枝头乌鹊,绕着南枝纷飞。词人以梧桐寓意秋意,借飞鹊映衬夜的静谧与不安,笔触细腻入微,生动逼真,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主人公的凄凉与哀伤。在此,词人巧妙借景抒情,表面描绘女主人的凄惨境遇,实则暗喻自身遭受贬黜后的黯淡心境。下阕:宝瑟尘生,金雁空零落。情无托。”瞧那筝瑟之上,已然落满厚厚尘土,瑟上的弦柱(金雁)零乱散落,空荡的静室之中,似乎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承载主人公内心的深情。“宝瑟尘生”,尽显其被君王弃置已久;“金雁零落”,则暗示恩宠断绝,如同鸿雁不再传书,深情难寄。这寥寥数语,主人公心中的怨愤之情已隐隐浮现。“鬓云慵掠。不似君恩薄。”主人公头上两侧的鬓发已然凌乱,却全然没了兴致去梳理,那曾经如乌云蝉翼般的美丽鬓发,如今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而词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君王的恩情,竟比女子的蝉鬓还要淡薄!“君恩薄”这一结语,笔力内敛深沉,怨意暗藏却并不宣泄,深刻揭示并交代了上文所述女主人公种种不幸遭遇的根源所在。整首词情蕴深沉,婉转含蓄,将主人公的哀怨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在众多抒写幽怨的古代词作中,王安国这首《点绛唇・秋气微凉》别具一格。词人以细腻笔触,借秋夜之景、深宫之物,将幽怨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对女主人公心境的刻画入微,使读者仿若置身其中,深切理解词人借女主人公身世所传达出的黯然神伤,尽显词作幽怨深婉之妙。
上一篇:宋·王安国《游庐山宿栖贤寺》
下一篇:宋·王安国《减字木兰花·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