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平昔好追游":滕王昔日喜好追欢逐乐,
# 追游:追寻游乐。,好:爱,喜欢。,平昔:往日。昔:一作日。
"高阁依然枕碧流":高阁依旧坐落在碧绿的江流之畔。
# 枕碧流:指阁建筑在江边,像枕着碧流的江水一样。点出滕王阁所建的地理位置,是对它空间形势的交代。,高阁:指滕王阁。
"胜地几经兴废事":这处胜地历经多次兴衰变迁,
# 兴废:兴盛与衰败,指历史变迁。,胜地:名胜之地,风景优美的地方。
"夕阳偏照古今愁":夕阳偏偏映照着古今交织的愁思。
# 偏照:斜照。因太阳已偏西,故云。
"城中树密千家市":城中绿树掩映着千家万户的集市,
# 千家市:指城中人烟稠密,市场繁华。
"天际人归一叶舟":天边有人乘着一叶孤舟归来。
# 天际:天边;远处。
"极目烟波吟不尽":极目远眺烟波浩渺,吟诵不尽心中感慨,
# 烟波:青绿色的水波。烟:一作沧。,极目:放眼远望,尽目力之所及。
"西山重叠乱云浮":西山层叠,乱云飘浮弥漫。
# 浮:漂动、浮动。,叠:一作迭。,西山:在南昌市西,一名南昌山,原称洪崖山,道家以为第十二洞天。
北宋词人
王安国(1027?~1074),宋代词人。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数举进士不第。熙宁元年,王安国经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后历官秘阁校理等职。论新法与其兄有异,后罢归田里。其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其词哀怨温婉,缠绵悱恻,与王安石词风迥异。诗风秀雅清丽,意象丰满。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后人辑有《王校理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以质朴笔触直接切入,上句追溯滕王建阁的往昔雅兴,下句以“依然”强调楼阁历经岁月的恒定——虽人事变迁,高阁仍如枕卧于碧绿江流之畔,在今昔对照中见胜地的历史延续性。“枕碧流”三字,以拟人化动词赋予建筑以安适姿态,暗含对地理形胜的精准捕捉。颔联:“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承接时间维度,“几经”轻描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迭,“偏照”则将夕阳转化为历史的旁观者,其余晖笼罩之处,是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的悄然对照。“兴废事”与“古今愁”以简省文字包蕴岁月沧桑,引发观者对时空变迁的绵远思索,在自然景象中融入深沉的怀古意绪。颈联:“城中树碧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构建起层次分明的视觉图景:近观城内,绿树掩映千户人家,市井繁荣之态可感;远眺江面,归舟如一叶漂摇于云天相接处,尽显辽阔淡远之趣。“树密”与“一叶”、“千家”与“天际”形成疏密、大小的对比,静穆的城景与动态的舟影相映成趣,既展现滕王阁背城面江的区位特征,又以空间差异传递出繁闹与闲静的双重意境。尾联:“极目烟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以视野的延展收束全诗,“极目”呼应前文远眺,“沧波”遥接首联“碧流”,形成意象上的呼应。诗人坦言江流风光难以尽述,转而以“西山重叠乱云浮”的苍茫远景作结——云雾缭绕的西山暮色,既是实景的勾勒,亦暗含对胜地变迁的幽微感慨。以景语收束,避免直抒胸臆,而将怀古之情融入缥缈意象,使诗篇在言尽之处仍余韵袅袅,体现古典诗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美学追求。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通过“高阁依然”的恒定与“兴废事”的变迁、市井的繁密与江面的空寂等多重对照,既完成对滕王阁地理人文的立体书写,又在景物的细腻刻画中寄寓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怀。
上一篇:宋·孔平仲《子明棋战两败输张遇》
下一篇:宋·王安国《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