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éng
wáng
gǎn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王安国浏览量:1
téng
wáng
píng
hào
zhuī
yóu
gāo
rán
zhěn
liú
shèng
jīng
xīng
fèi
shì
yáng
piān
zhào
jīn
chóu
chéng
zhōng
shù
qiān
jiā
shì
tiān
rén
guī
zhōu
yān
yín
jìn
西
shān
chóng
dié
luàn
yún

译文

滕王昔日喜好追欢逐乐,高阁依旧坐落在碧绿的江流之畔。这处胜地历经多次兴衰变迁,夕阳偏偏映照着古今交织的愁思。城中绿树掩映着千家万户的集市,天边有人乘着一叶孤舟归来。极目远眺烟波浩渺,吟诵不尽心中感慨,西山层叠,乱云飘浮弥漫。

逐句剖析

"滕王平昔好追游":滕王昔日喜好追欢逐乐,

# 追游:追寻游乐。,好:爱,喜欢。,平昔:往日。昔:一作日。

"高阁依然枕碧流":高阁依旧坐落在碧绿的江流之畔。

# 枕碧流:指阁建筑在江边,像枕着碧流的江水一样。点出滕王阁所建的地理位置,是对它空间形势的交代。,高阁:指滕王阁。

"胜地几经兴废事":这处胜地历经多次兴衰变迁,

# 兴废:兴盛与衰败,指历史变迁。,胜地:名胜之地,风景优美的地方。

"夕阳偏照古今愁":夕阳偏偏映照着古今交织的愁思。

# 偏照:斜照。因太阳已偏西,故云。

"城中树密千家市":城中绿树掩映着千家万户的集市,

# 千家市:指城中人烟稠密,市场繁华。

"天际人归一叶舟":天边有人乘着一叶孤舟归来。

# 天际:天边;远处。

"极目烟波吟不尽":极目远眺烟波浩渺,吟诵不尽心中感慨,

# 烟波:青绿色的水波。烟:一作沧。,极目:放眼远望,尽目力之所及。

"西山重叠乱云浮":西山层叠,乱云飘浮弥漫。

# 浮:漂动、浮动。,叠:一作迭。,西山:在南昌市西,一名南昌山,原称洪崖山,道家以为第十二洞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滕王阁》为七言律诗。全诗首联勾勒滕王阁的历史渊源与现存风貌,以平叙笔法联结往昔建阁的人文背景与今日峙立江流的地理形态;颔联聚焦时间维度,通过“胜地兴废”的简练概括,寄寓对岁月沧桑的深沉感怀;颈联转向空间视角,以城中市井与江面归舟的画面,展现楼阁背城面江的独特区位风光;尾联以远眺西山云景收束,将情思融于苍茫暮色之中。全诗结构上时空交织,笔法上远近交织、动静互衬,于景物刻画中见历史纵深,以景语作结而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王安国(1027?~1074),宋代词人。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数举进士不第。熙宁元年,王安国经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后历官秘阁校理等职。论新法与其兄有异,后罢归田里。其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其词哀怨温婉,缠绵悱恻,与王安石词风迥异。诗风秀雅清丽,意象丰满。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后人辑有《王校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宋代文献《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记载,王安国《题滕王阁》一诗的创作时间,可追溯至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时年作者十三岁。其兄王安石在《平甫墓志》中提及,王安国十二岁时已能创作铭、诗、赋、论等数十篇,作品问世即获时人称赏,由此以文学才能为当时贤士大夫所关注。结合这一记载,十三岁登临滕王阁并赋此诗的说法,具备相应的事实依据与时间逻辑上的合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以质朴笔触直接切入,上句追溯滕王建阁的往昔雅兴,下句以“依然”强调楼阁历经岁月的恒定——虽人事变迁,高阁仍如枕卧于碧绿江流之畔,在今昔对照中见胜地的历史延续性。“枕碧流”三字,以拟人化动词赋予建筑以安适姿态,暗含对地理形胜的精准捕捉。颔联:“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承接时间维度,“几经”轻描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迭,“偏照”则将夕阳转化为历史的旁观者,其余晖笼罩之处,是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的悄然对照。“兴废事”与“古今愁”以简省文字包蕴岁月沧桑,引发观者对时空变迁的绵远思索,在自然景象中融入深沉的怀古意绪。颈联:“城中树碧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构建起层次分明的视觉图景:近观城内,绿树掩映千户人家,市井繁荣之态可感;远眺江面,归舟如一叶漂摇于云天相接处,尽显辽阔淡远之趣。“树密”与“一叶”、“千家”与“天际”形成疏密、大小的对比,静穆的城景与动态的舟影相映成趣,既展现滕王阁背城面江的区位特征,又以空间差异传递出繁闹与闲静的双重意境。尾联:“极目烟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以视野的延展收束全诗,“极目”呼应前文远眺,“沧波”遥接首联“碧流”,形成意象上的呼应。诗人坦言江流风光难以尽述,转而以“西山重叠乱云浮”的苍茫远景作结——云雾缭绕的西山暮色,既是实景的勾勒,亦暗含对胜地变迁的幽微感慨。以景语收束,避免直抒胸臆,而将怀古之情融入缥缈意象,使诗篇在言尽之处仍余韵袅袅,体现古典诗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美学追求。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通过“高阁依然”的恒定与“兴废事”的变迁、市井的繁密与江面的空寂等多重对照,既完成对滕王阁地理人文的立体书写,又在景物的细腻刻画中寄寓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孔平仲《子明棋战两败输张遇》

下一篇:宋·王安国《纪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