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shān
宿
xián

朝代:宋作者:王安国浏览量:1
xiāo
xiāo
zhōu
qiú
zuò
xīng
chóu
móu
qiān
shān
yuè
qián
kūn
zhòu
quán
míng
fēng
qiū
chén
zhōng
cán
yǒu
lèi
xīn
wài
qiú
míng
zhāo
sōng
chóu
chàng
rěn
gèng
shī
xiàng
liú

译文

山风吹入,萧萧作响,卧寝不得周严,寒气就会侵入,坐起来披着破皮袄真想修补门窗。午夜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得世界恍如白昼,山谷中的泉水淅沥作响,仿佛秋天的风雨声。很惭愧自己为尘世所累,心虽超然物外,又想干什么呢。明天走在松荫路里,我肯定会惆怅的,怎么能没有诗作为留念呢。

逐句剖析

"古屋萧萧卧不周":山风吹入,萧萧作响,卧寝不得周严,寒气就会侵入,

# 萧萧:形容风声。

"披裘起坐兴绸缪":坐起来披着破皮袄真想修补门窗。

# 披裘:一作弊裘。弊裘:破败的毛皮衣服。

"千山月午乾坤昼":午夜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得世界恍如白昼,

# 乾坤:此指世界。,月午:此指时至午夜。

"一壑泉鸣风雨秋":山谷中的泉水淅沥作响,仿佛秋天的风雨声。

# 壑:山涧溪泉。

"迹入尘中惭有累":很惭愧自己为尘世所累,

"心期物外欲何求":心虽超然物外,又想干什么呢。

"明朝松路须惆怅":明天走在松荫路里,我肯定会惆怅的,

"忍更无诗向此留":怎么能没有诗作为留念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庐山宿栖贤寺》是北宋诗人王安国创作的七言律诗,记录了他夜宿庐山栖贤寺时的所见所感。全诗围绕“宿寺”展开,前两联写古寺的破败与山中夜景,后两联转入对人生的感慨。诗人借清冷的月色、幽深的山谷泉水,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又流露出超脱烦恼、向往自由的心境。结尾提到次日离开时对松林小路的留恋,更显对自然之美的珍惜。诗中用了很多生动的画面感描写:如“千山月午乾坤昼”写月光洒满群山,仿佛白昼;“一壑泉鸣风雨秋”用泉水的声音模仿风雨声,突出山谷的幽静。后两句“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直接点明矛盾心理——身在俗世有牵绊,但内心渴望自由。最后两句“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则用“惆怅”和“忍更”两个词,把对美景的不舍和必须离开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身在红尘,心向山水”的典型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王安国(1027?~1074),宋代词人。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数举进士不第。熙宁元年,王安国经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后历官秘阁校理等职。论新法与其兄有异,后罢归田里。其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其词哀怨温婉,缠绵悱恻,与王安石词风迥异。诗风秀雅清丽,意象丰满。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后人辑有《王校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游庐山夜宿栖贤寺感怀诗。诗人踯躅庐山,独宿佛寺,古屋萧索,四顾寥落,顿起遗世独立之想。抒发了诗人登览庐山的洒脱襟怀和情趣。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山谷泉声,主要诉诸听觉。这里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对比:“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两句一写形迹,一写心神,结构相对,内容相反,而意义上又有递进,连贯而下,对仗中具有气韵流动之美。

3. 分段赏析

首联聚焦“宿栖贤寺”这一主题,采用直接叙述的方式开篇。因寺殿历经岁月,破败失修,山风便毫无阻拦地灌入,发出萧萧的声响。而诗人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卧寝,难以周全防备,寒气也就顺势侵入。由“弊裘”引出的这一句,是基于上文的情境自然生发。因为卧卧不宁,所以诗人“弊裘起坐”,看着“古屋萧萧”的景象,心中便萌生了“绸缪牖户”的念头。“绸缪牖户”源自《诗经·豳风·鸱鸮》,本意是缠绕柴木以修补门窗。此联紧扣题目进行叙事,同时渲染出一种深夜投宿深山古寺时,那种萧条冷落、寂静清冷的氛围。颔联因为诗人夜半难以入眠,才得以欣赏到深山独特的夜景。着力细腻地描绘庐山夜间的景色。在层峦叠嶂的山峦之间,一轮皓月高悬于天空,清冷皎洁的月光倾洒而下,将整个广袤的世界映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明亮;山谷之中,清泉汩汩流淌,那潺潺的水声,仿佛是为这静谧纯净的人间,增添了一抹风雨交加、萧瑟凄凉的秋日声响。一句侧重于描绘山中的月色,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呈现;一句聚焦于山谷中的泉声,着重从听觉角度加以刻画。这里,静态的景与动态的景相互搭配,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个明净、通透、幽静、清冷的尘世之外的世界,为人们排解尘世的杂念、引发无限的遐思,创设了一种极为适宜的氛围。方虚谷评价王安国的诗“佳者不可胜算,而富于风月,此诗三四壮浪而清洒”(《瀛奎律髓》卷一),正是精准地指出了这两句诗独特的神韵气质。颈联沉浸在如此美妙的境界之中,诗人忘却了尘世的种种杂念,心中的烦恼瞬间消散,于是脱口吟出“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这样的诗句。“尘中”,意思是尘世、尘网,涵盖了世俗社会以及热闹喧嚣的市井。当行踪踏入这尘世,便会受到俗务的牵绊、世事的束缚,“惭”字表达出诗人对世俗限制的不甘与不满。也正因如此,才生出了一个“期”字,只要内心期盼着尘世之外的境界,便可做到无欲无求,身心安然。“物外”即尘世之外,《唐书·元德秀传》中记载,元德秀“陶然遗身物外”,元氏通过置身尘世之外,实现了精神的超脱。诗人虽身处尘世,却能“心期物外”,达到一种淡泊宁静、无欲无求的境界,显得更加通达旷达。这两句诗,一句描写外在形迹,一句刻画内心神思,结构上对仗工整,内容上一实一虚,而在意义上又层层递进,连贯而下,对仗之中蕴含着灵动的气韵之美。尾联诗人一旦离开这宁静而高洁的环境,心中难免会生出感慨。因此,尾联便流露出“须惆怅”的情绪。庐山松林茂密,到了后世,“松树路”之名依旧流传。等到天明启程,在穿越被松柏遮蔽天空的山路时,诗人更是会惆怅不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诗人才会在此停留片刻,写诗记录下此次的行程。这两句诗,“须惆怅”一词转折,“忍更”再次转折,最后以题诗留念收尾,十分契合登览游记诗的创作旨趣,十分恰当得体。“忍更”二字强调了诗人一定要题诗,体现出对庐山清幽之境的深深眷恋,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国《纪梦》

下一篇:宋·王安国《点绛唇·秋气微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