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扬波今合清":海水扬起波浪,如今却一同归于清澈,
"秋风千里使华行":秋风从千里外吹来,使者的行程已然启程。
"言皆有道非徒发":所说的话皆有道理,并非信口胡发,
"事若无心更不生":做事若无杂念自然不会生出枝节。
"谈笑从容怀远俗":谈笑间从容不迫心怀远方风俗,
"琴书潇洒寄高情":弹琴读书潇洒自在寄托高雅情怀。
"伫闻静胜诸蛮服":且待听闻以静制动能使诸蛮归服,
"何必楼船十万兵":何必要动用十万水军征战呢。
北宋诗人
孔平仲(1044~1102),北宋诗人。字义甫,又作毅父、毅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治平进士,历任秘书丞、集贤校理、江东转运判官等职,因元祐党争多次被贬。孔平仲长于史学,工文词,与其兄文仲、武仲并称“清江三孔”。黄庭坚将其与苏氏昆仲“二苏(苏轼、苏辙)上连璧,三孔立分鼎”。其诗风格平易近人,近于白居易新乐府,作品不事雕琢,语言朴实无华,关怀民生疾苦。其近体诗古淡秀雅,气势纡舒。代表作品有《南卒》《愍囚》《和经父登黄鹤楼》《游城南双塔院》等。著有《续世说》《珩璜新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疆送别诗。描绘了宋代使节前往广西执行边疆任务的情景,刻画了文人使节从容潇洒的形象,体现了北宋士大夫阶层以文治代替武力治理边疆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诗人对民族政策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中运用的意象颇多,比如:首联以“海水”和“秋风”开篇,“海水扬波今合清”中,“海水”从翻涌到平静的转变,暗喻时局由动荡归于安定,而“秋风千里”则横向铺展空间,既点明秋季的时令特征,又以萧瑟秋风烘托离别情绪。这两组意象一纵一横、一动一静,奠定了全诗雄浑而不失深沉的基调。
3. 分段赏析
首联“海水扬波今合清,秋风千里使华行”以景起兴,描绘了海水曾扬波翻涌,如今归于清澈的景象,又以“秋风千里”的辽阔画面,引出友人马朝请受命出使广西的行程。“扬波”与“合清”暗含时局由动荡转向安定的隐喻,“秋风”则既点明时节,又以萧瑟之意烘托离别的氛围,为后文赞颂友人埋下伏笔。颔联“言皆有道非徒发,事若无心更不生”直述对友人的评价。“言皆有道”强调其言论合乎道理、掷地有声,并非空泛之谈;“事若无心”则突出其行事自然洒脱、不刻意强求,暗含对其处世智慧的赞赏。两句用质朴的语言,刻画出友人沉稳务实、胸有丘壑的形象。颈联“谈笑从容怀远俗,琴书潇洒寄高情”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塑造友人形象。“谈笑从容”可见其面对异俗时的豁达气度,“琴书潇洒”则以随身携带的雅物,传递出超然物外的高洁志趣。这一联将外在神态与内在修养结合,使友人的形象更立体生动。尾联“伫闻静胜诸蛮服,何必楼船十万兵”由对友人的赞赏转向对其使命的期许。“静胜”二字呼应前文“无心”“有道”的品格,相信友人能以文德服人,使边疆少数民族心悦诚服;“何必楼船十万兵”则以反问强调文治胜过武力,既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也暗含对友人能力的充分信任。
上一篇:宋·孔平仲《春阳》
下一篇:宋·孔平仲《上元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