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诗句无题目":随意写下诗句没有标题,
"忆著二林新意生":想起二林新意涌。
"月皎皎时猿一个":月光皎洁明亮的时刻,只有一只猿猴在啼叫,
"风冷冷处竹千茎":在风声清越冷清的地方,有千万竿翠竹亭亭玉立。
"春花不及寒花耐":春天开的花比不上冬天开的花能耐受严寒,
"山鸟何如水鸟清":山林中的鸟儿鸣叫哪能比得上水边鸟儿的叫声清幽呢。
"欲放诗瓢沧海渺":想要像古人那样让装着诗稿的瓢漂浮远去,直到那渺茫的大海,
"不如飞雁入鄞城":不如随飞雁回到鄞城去。
南宋诗人,永嘉文派代表人物
舒岳祥(1218~1298?),南宋诗人。字舜侯,一字景薛,人称阆风先生,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宝祐进士,授奉化尉,终承直郎。宋亡不仕,讲学以终。舒岳祥是南宋永嘉文派发展到晚期时的代表。其诗自然流畅,清新恬淡,颇具陶渊明诗之神韵,但因为身遭亡国之痛,亦不乏慷慨悲歌之作。著有《史述》《汉砭》《三史纂言》等,诗文集盖总名《阆风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等闲诗句无题目,忆著二林新意生”,起句说自己平日里随意写下诗句,常常没有明确的题目,显得漫不经心。第二句笔锋一转,说明当回忆起庐山著名的东林寺和西林寺即“二林”时,心中便油然生发出新鲜独特的意趣和诗情。这两句点明了触发创作灵感的缘由,从无心到有意,道出了“二林”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颔联“月皎皎时猿一个,风泠泠处竹千茎”,第三句描绘月夜之景,用“皎皎”形容月光明亮洁白,在这清辉笼罩的静谧时刻,只听得“一个”猿猴的啼鸣,以孤猿之声反衬出山林的幽寂。第四句写风中之景,“泠泠”摹写风声清越冷冽,在这风声回荡之处,是“千茎”翠竹傲然挺立,竹叶在风中摇曳作响。此联以工整的对仗,通过皎月、孤猿、清风、劲竹几个意象,生动勾勒出二林清幽冷寂、超凡脱俗的环境氛围。颈联“春花不及寒花耐,山鸟何如水鸟清”,第五句将“春花”与“寒花”对比,认为春日里娇艳的花朵,其坚韧耐寒的品性远不如在寒冷时节绽放的花朵。第六句又将“山鸟”与“水鸟”对比,提出山林中的鸟鸣,其清越悠远之感哪能比得上栖息在水边的鸟儿的鸣叫呢。此联运用对比手法,表面写自然物性,实则可能寓含诗人对人格精神的体悟,倾向于欣赏如寒花般坚韧、如水鸟般清逸的品格。尾联“欲放诗瓢沧海渺,不如飞雁入鄞城”,第七句借用唐代诗人唐求“诗瓢”随水漂流的典故,表达自己曾想效仿古人,将诗稿放入瓢中任其漂向渺茫的沧海,以求诗作传世或寄托隐逸之思。第八句则笔锋再转,认为与其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放瓢之举,不如托付给飞翔的鸿雁,将自己的诗情带入实实在在的人间城郭“鄞城”。此联道出了诗人的现实选择,在出世隐逸的遐想与入世传播的心愿之间,最终倾向于后者,希望诗作能在现实世界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