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ǐng

朝代:宋作者:郑獬浏览量:1
bǎi
chǐ
qīng
tóng
xià
yǒu
hán
quán
jǐng
fēn
míng
jìng
zhōng
zhào
jiàn
tóng
yǐng
zhāo
shuǐ
huā
qīng
shuǐ
huā
lěng
yuàn
chí
hàng
xiè
bēi
yuǎn
péng
shān
dǐng

译文

百尺高的青色梧桐树下,它的下面有一口清凉的泉水井。井水清澈得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清楚地倒映着梧桐树的影子。早晨汲取井水,水面泛起的水花清凉,傍晚汲取井水,水面泛起的水花清冷。我期望能手持装满清露般美酒的杯子,将它远远地寄到蓬莱山顶。

逐句剖析

"百尺青梧桐":百尺高的青色梧桐树下,

"下有寒泉井":它的下面有一口清凉的泉水井。

"分明古镜中":井水清澈得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

"照见梧桐影":清楚地倒映着梧桐树的影子。

"朝汲水花清":早晨汲取井水,水面泛起的水花清凉,

"暮汲水花冷":傍晚汲取井水,水面泛起的水花清冷。

"愿持沆瀣杯":我期望能手持装满清露般美酒的杯子,

"远寄蓬山顶":将它远远地寄到蓬莱山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井》是北宋诗人郑獬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围绕一口古井展开,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赞颂古井的澄澈,寄托诗人高洁的志趣。前两句以“青梧桐”与“寒泉井”的对比,勾勒出清幽的环境,暗示井水的纯净。三四句将井水比作古镜,既写出井水的明净,又巧妙倒映梧桐,形成画面感,暗喻井的品格如明镜般通透。后四句通过“朝”“暮”时间变化,对比井水的“清”与“冷”,突出其恒久不变的特性。末句借用“沆瀣”和“蓬山”的典故,表达诗人愿以井水般纯净的心志,远离尘世纷扰,追求高远境界的情怀。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郑獬(1022~1072),北宋文学家。字毅夫,一作义夫,安州安陆(今湖北)人。宋仁宗皇佑五年,状元及第。累迁知制诰,出知荆南。神宗初,拜翰林学士,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徙青州,提举鸿庆宫。其文有豪气,议论精确,说话简明扼要。其诗有关怀民生疾苦之作,写景咏物诗则飘逸清新。代表作品有《田家》《春尽》《寄并州故人》等。著有《郧溪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百尺青梧桐,下有寒泉井。分明古镜中,照见梧桐影。”描绘古井所处环境,百尺青桐下的寒泉井,通过比喻,将古井比作古镜,形象地展现古井的清澈以及与周围梧桐相互映衬的画面,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幽的图景。中间两句:“朝汲水花清,暮汲水花冷。”从时间角度,描写早晚汲水时水花给人的不同感受,“清”突出水的清澈,“冷”体现水温寒凉,进一步强化古井井水的特质。后两句:“愿持沆瀣杯,远寄蓬山顶。”由对古井的描写转为抒情,通过想象,表达希望将井水寄往蓬山顶的愿望,使诗歌意境得到升华,传达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獬《汪正夫云已厌游湖上顾予犹未数往遂成长篇寄》

下一篇:宋·郑獬《和汪正夫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