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深如人":小麦长得和人一般高,
# 深如人:张本作如人深。
"澶漫不见地":漫无边际,几乎看不见地面。
"一苞十余茎":一个麦苞上有十余根茎,
"一茎五六穗":一根茎上有五六支麦穗。
"实粒大且坚":麦粒又大又坚实,
"较岁增三倍":和往年相比产量增加了三倍。
"芟获载满车":收割的麦子装满了车,
"累累犊衔尾":牛车一辆接着一辆。
"大挈置之场":把大量的麦子运到麦场,
"巃嵸丘陵起":堆得像高高的丘陵。
"妇姑趁天色":婆媳趁着天亮,
"扑抶喧邻里":在打麦场上忙碌喧闹,声音传到邻里。
"贫者攟其余":贫穷的人来拾取剩下的麦穗,
"翁妪携稚子":老翁老妇带着小孩子。
"农家兹有获":农家这次有了好收成,
"卒岁可无馁":一年都不用担心挨饿了。
"去夏水漂屋":去年夏天洪水淹没房屋,
"汩竄幸不死":大家四处奔逃,侥幸没有丧命。
"以得补所失":如今的收获弥补了过去的损失,
"囷圌可储峙":粮仓里可以储存粮食了。
"云问麦之收":有人问小麦为何能丰收,
"丰饱何因尔":是什么原因让大家能吃饱。
"得非长官贤":难道是因为长官贤明,
"政化顺天理":政策教化顺应天理。
"无乃农夫勤":还是因为农夫们勤劳,
"蚤莫事耘耔":早晚都忙着耕耘培土。
"兹盖天公仁":大概是老天爷仁慈,
"雨泽以时至":雨水按时降临。
"消灭贼与蟊":还消灭了害虫,
"陇亩皆稠穊":使得田地庄稼长得茂密。
"嗟嗟尔之民":百姓们啊,
"无忘天公赐":不要忘记老天爷的恩赐。
北宋文学家
郑獬(1022~1072),北宋文学家。字毅夫,一作义夫,安州安陆(今湖北)人。宋仁宗皇佑五年,状元及第。累迁知制诰,出知荆南。神宗初,拜翰林学士,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徙青州,提举鸿庆宫。其文有豪气,议论精确,说话简明扼要。其诗有关怀民生疾苦之作,写景咏物诗则飘逸清新。代表作品有《田家》《春尽》《寄并州故人》等。著有《郧溪集》。
1. 分段赏析
“小麦深如人,澶漫不见地。一苞十馀茎,一茎五六穗。实粒大且坚,较岁增三倍。芟穫载满车,累累犊衔尾。大挈置之场,巃嵷丘陵起”,诗人开篇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小麦生长态势,小麦长得和人一样高,漫无边际,一个麦苞上有十余茎,一茎有五六穗,麦粒大而坚实,产量比往年增三倍。收割时,麦车满载,牛车相连,麦垛堆积如山,展现出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妇姑趁天色,扑抶喧邻里。贫者捃其馀,翁妪携稚子。农家兹有获,卒岁可无馁。去夏水漂屋,汩窜幸不死。以得补所失,囷圌可储峙”,此部分描写农家妇女趁着天亮打麦,喧闹声传到邻里,贫穷之人带着老人小孩来拾取余穗。今年丰收让农家不愁温饱,还能弥补去年洪水带来的损失,粮仓得以储存粮食。通过对人物活动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丰收给农家带来的慰藉,也体现出农村生活的质朴与互助。“云问麦之收,丰饱何因尔。得非长官贤,政化顺天理。无乃农夫勤,蚤莫事耘耔。兹盖天公仁,雨泽以时至。消灭贼与蟊,陇亩皆稠穊。嗟嗟尔之民,无忘天公赐”,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探讨小麦丰收的原因,是长官贤明、政令顺应天理?还是农夫勤劳,早晚耕耘?最终认为是老天爷仁慈,雨水及时,消灭害虫,才让庄稼茂盛。结尾劝诫百姓不忘上天恩赐,升华了诗歌主题,引发读者对丰收背后因素的思考。
上一篇:宋·郑獬《衰疾》
下一篇:宋·郑獬《杂兴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