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jìn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郑獬浏览量:1
chūn
jìn
xíng
rén
wèi
dào
jiā
chūn
fēng
yīng
guài
zài
tiān
lái
guò
lǐng
wén
jīn
mǎn
shì
huā
qián
shù
wèi
huí
duàn
hòu
shān
cái
zhuǎn
biàn
便
yún
zhē
jiān
jué
shǎo
chén
āi
wéi
yǒu
qīng
quán
yàng
bái
shā

译文

春天已经过去,行人却还没有回到家,春风应该责怪他为何还在天涯漂泊。夜里翻越山岭时忽然听到下雨声,今天看到满溪都是被风雨打落的花。回头看前面的树还没转过就怀疑路断了,再转向后面的山却立刻被云雾遮蔽。野外很少有尘埃污染,只有清澈的泉水在白色的沙石间流淌。

逐句剖析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天已经过去,行人却还没有回到家,

"春风应怪在天涯":春风应该责怪他为何还在天涯漂泊。

"夜来过岭忽闻雨":夜里翻越山岭时忽然听到下雨声,

"今日满溪俱是花":今天看到满溪都是被风雨打落的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回头看前面的树还没转过就怀疑路断了,

"后山才转便云遮":再转向后面的山却立刻被云雾遮蔽。

"野间绝少尘埃污":野外很少有尘埃污染,

"唯有清泉漾白沙":只有清澈的泉水在白色的沙石间流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尽》为宋代诗人郑獬所作的七言律诗,其开篇之语尽显诗家独特韵味,与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中“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的笔法异曲同工。岑参不直言自身思归心切,却借杜陵叟之口嗔怪自己归期迟缓;郑獬同样不落窠臼,不直接倾诉归乡之念,反而以拟人化的笔触,将春风描绘成嗔怪自己春暮时节仍漂泊异乡的“怨主”。这种曲笔传情的手法,既避免直白浅露,又增添含蓄之美,于婉转表达间尽显诗歌的韵味与意趣,使读者在咀嚼回味中感受诗人细腻深沉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郑獬(1022~1072),北宋文学家。字毅夫,一作义夫,安州安陆(今湖北)人。宋仁宗皇佑五年,状元及第。累迁知制诰,出知荆南。神宗初,拜翰林学士,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徙青州,提举鸿庆宫。其文有豪气,议论精确,说话简明扼要。其诗有关怀民生疾苦之作,写景咏物诗则飘逸清新。代表作品有《田家》《春尽》《寄并州故人》等。著有《郧溪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羁旅题材。细腻地抒发了诗人寄身他乡的苦闷心绪。首联以“醉”字和“酒痕”为切入点,将诗人在春暮时分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展露无遗,借酒消愁的背后,是对春尽的无限怅惘。颔联精心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极具暮春特征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残春凋零的图景,落花随波、云聚欲雨,无声诉说着春之将逝的无奈。颈联围绕“春尽”主题,刻画诗人赋闲时的心境,在闲适的表象下,暗涌着对春光归去的深深怅然。至尾联,诗人借流莺相伴,略解春愁的情景,以含蓄委婉的笔触,将内心深处对春尽的感伤与悲叹,缓缓道来,余韵悠长。

2. 分段赏析

首句仅七字,便将暮春时节、漂泊旅人、未抵家门的情境悉数点破。游子长年羁旅天涯,恰逢春色将逝,心中惆怅更添几分。诗人以巧妙的拟人笔法,将春风赋予情感,仿佛连春风都在嗔怪:为何不在家中安享时光,偏要远走天涯?如此含蓄诙谐的表达,尽显诗意妙趣。归心似箭却长路漫漫,诗人只能日夜兼程。颔联以景传情,细腻勾勒出行人渴望归家的迫切心境。“夜来过岭忽闻雨”,高山气候瞬息万变,诗人于暗夜翻山越岭,仅凭雨声感知骤雨突至,既凸显山岭之险峻高耸,又暗喻旅途之艰辛难行。未从正面铺陈山路崎岖,仅用“忽闻雨”三字,便为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今日满溪俱是花”,破晓时分,雨过天晴,溪边落花随波飘荡。暮春残红恰似迟暮旅人,诗人不愿如落花般漂泊无依,只盼早日归乡,与亲人团聚,故而不顾险阻,日夜兼程,其中淡淡的哀愁与感伤,在景语中缓缓流淌。这联诗句经诗人精心雕琢,更被《宋诗纪事》赞为传世佳句。颈联聚焦于山间跋涉的独特感受,着重刻画动态之美。山势蜿蜒起伏,下坡时,远处路旁树木清晰可见;上坡时,视线受阻,山路仿佛在山巅骤然消失。待登上峰顶回首眺望,只见白云缭绕,群山已隐没于云海之中。诗人以细腻笔触,将移步换景间的万千气象生动呈现,若非亲身体验,实难如此传神描绘。尽管旅途劳顿,然山间清新的气息、天然的野趣,加之归期渐近,尾联洋溢着如鸟儿挣脱樊笼般的欢欣雀跃。“唯有清泉漾白沙”看似写尽野外纯净之景,实则暗藏深意。诗人借此突出“清白”二字,以山野的澄澈明净,反衬尘世的污浊不堪,让读者从其对纯净之景的喜爱中,深切体会到他对黑暗官场的厌弃。郑獬曾官至翰林学士,却因遭新党排挤,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诗句之中,也悄然流露出他历经沧桑后的身世之叹。

3. 作品点评

唐诗与宋诗的创作风格各有千秋,前者注重意境锤炼,后者擅长字句雕琢。北宋王安石、郑獬等诗人,尤为精于细腻描摹自然景致,常常通篇写景却又将情感深蕴其中。郑獬的《春尽》一诗,完美诠释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境界。诗中,读者仿佛与行人一同前行,随着其目光所及、脚步所至,清晰感知作者心境的起伏变化,真切领略到在崎岖山路上跋涉的艰辛与复杂心绪。然而,纵观全诗,竟无一处直白抒情之语,作者将深沉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对自然景物、旅途见闻的刻画之中。这般不着痕迹的表达,足见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与匠心独运,令人在品读之余,不禁为其精妙的创作手法赞叹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獬《素风堂》

下一篇:宋·郑獬《留侯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