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江落日动":沧江之上落日摇动,
"宿鸟归故山":归巢的鸟儿飞回故山。
"托巢在高木":在高高的树木上筑巢,
"朝去夕必还":清晨离去傍晚一定回还。
"客舟逐南风":客船追逐着南风行驶,
"大雪留楚关":大雪纷飞滞留楚地关前。
"何日扫吾庐":何时能清扫我的茅屋,
"种秫郧溪间":在郧溪畔种植那高粱田。
北宋文学家
郑獬(1022~1072),北宋文学家。字毅夫,一作义夫,安州安陆(今湖北)人。宋仁宗皇佑五年,状元及第。累迁知制诰,出知荆南。神宗初,拜翰林学士,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徙青州,提举鸿庆宫。其文有豪气,议论精确,说话简明扼要。其诗有关怀民生疾苦之作,写景咏物诗则飘逸清新。代表作品有《田家》《春尽》《寄并州故人》等。著有《郧溪集》。
1. 分段赏析
“沧江落日动,宿鸟归故山”:诗人开篇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的画面,沧江之上,落日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江水似乎也因落日而涌动起来。“动”字生动地写出了落日余晖下江水的动态感,使画面充满活力。紧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山林,看到宿鸟纷纷归巢回到故山。“宿鸟归故山”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与沧江落日的壮阔之景形成对比,同时引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托巢在高木,朝去夕必还”:承接首联中宿鸟归巢的意象,进一步展开描述。鸟儿将巢穴安在高高的树木之上,它们每日清晨外出觅食,无论飞得多远,傍晚时分必然会回到自己的巢穴。这两句诗通过对鸟儿习性的细致刻画,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鸟儿朝去夕还的规律生活,象征着人类对家的眷恋和归属感。诗人以鸟自比,暗示自己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虽然身处异乡,但内心深处始终渴望着像鸟儿归巢一样回到故乡,体现出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客舟逐南风,大雪留楚关”:客舟随着南风在江上行驶,然而却遭遇了大雪,被滞留在楚关。“逐”字写出了客舟在南风推动下的前行状态,表现出一种漂泊之感;“留”字则点明了因大雪受阻的无奈处境。楚关,点明了诗人漂泊的地点,暗示其身处异乡。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羁旅途中艰难困苦的画面,大雪纷飞,客舟难行,诗人被困他乡,与前文宿鸟归巢的安稳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烘托出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无助以及对归乡的急切渴望,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何日扫吾庐,种秫郧溪间”:诗人在经历了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自身漂泊境遇的感慨后,直接抒发内心的愿望。“何日”二字,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归乡的急切期盼,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扫吾庐”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回到故乡后打扫自家房舍的情景,充满生活气息,传达出对回归家园的渴望;“种秫郧溪间”则描绘出一种田园生活的场景,在郧溪间种植高粱,简单的描述勾勒出一幅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画面,表现出诗人对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这一联直抒胸臆,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乡后生活的憧憬推向高潮,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