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簪花却自然":老人头戴鲜花却显得如此自然,
"花红就不厌华颠":鲜红的花朵应当也不嫌弃这满头白发。
"人间无此风流样":人世间再没有这样风流雅致的模样,
"何止源流二百年":何止传承了二百年啊。
南宋诗人
苏泂(1170?~?),南宋诗人。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相苏颂四世孙,曾拜陆游为师,少随其祖游宦入蜀,长而落拓四方。曾入建康幕,而终偃蹇不遇。苏泂与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其存诗多抒穷愁潦倒之情或师友赠答,题材较狭窄。《春歌》《江上遣兴》《抒怀》《西陵道中》《舟中》等诗,或清新流丽,或飘逸豪放,《金陵怀古》七绝多至二百首,尤为雄奇。他亦能词。著有《泠然斋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赠诗。借老者头戴山茶花的景象,写出了年岁虽老却风流不减的旷达情怀,以及对这种独特风采的赞美和时光流转、风物长存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人老簪花却自然”句巧用“人老簪花”的典故,“人老簪花”的典故可追溯至宋代,彼时簪花之风盛行,男子簪花极为普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以簪花为时尚。像苏轼就曾写过“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描绘的便是男子簪花之景。这一典故原指老年人簪花的行为,在本诗中,作者借这一典故生动呈现出三山翁头戴山茶花时自然随性的状态,毫无刻意造作之感。“花红应不厌华颠”句引用“华颠”(花白头发)的典故,原指人年老后头发花白的状态。作者将“华颠”与“花红”结合,借典故中白发的意象,与红花形成对照,用“不厌”体现二者和谐相融,表达出年岁虽老但风流不减的旷达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句“人老簪花却自然”,以“人老簪花”的典故为依托,聚焦老者簪花的姿态。“自然”二字是点睛之笔,没有刻意的造作,尽显老者随性自在的气度,打破了人们对老年拘谨的固有印象,寥寥数字便勾勒出独特的人物形象。次句“花红应不厌华颠”,借“华颠”(白发)的典故,将红花与白发并置。花的鲜艳与发的斑白形成视觉对比,却因“不厌”二字显得和谐相融,既写出花与老者的相依相得,更暗含年岁虽老而风采不减的旷达情怀,平淡中见深意。第三句“人间无此风流样”,由景及情,直抒胸臆。“风流样”三字是对前文场景的升华,诗人认为这种老年簪花的自在风采,是世间罕见的独特气度,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种洒脱风范的欣赏与赞叹。末句“何止源流二百年”,将情感推向深远。此句不仅是对“风流样”的进一步推崇,更由人及物、由今及古,暗含时光流转中,这种风流气度与美好风物的长存之意,在赞美中融入对岁月的感慨,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苏泂《再吟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泂《题元真观屋壁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