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jiāng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苏泂浏览量:1
chǔ
shǔ
sān
xīn
liáng
zhí
wàn
jīn
bái
tóu
gēng
shì
shì
qīng
cǎo
yìn
chán
xīn
fàng
suō
tīng
qióng
duàn
yín
zhī
rén
zhě
shòu
寿
wèi
hǎi
zhī
shēn

译文

处暑节气还没过三天,新来的凉意价值万金。白发老人历尽世事,青草映衬着禅定之心。放鹤自由翩跹起舞,听蟋蟀断断续续鸣叫。深深明白仁者长寿,未必像海那样深邃难测。

逐句剖析

"处暑无三日":处暑节气还没过三天,

"新凉直万金":新来的凉意价值万金。

# 直:价值。

"白头更世事":白发老人历尽世事,

# 白头:形容年老。

"青草印禅心":青草映衬着禅定之心。

# 禅心:清净的心境。

"放鹤婆娑舞":放鹤自由翩跹起舞,

#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婆娑起舞。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诗·陈风·东门之枌》。

"听蛩断续吟":听蟋蟀断断续续鸣叫。

# 蛩:蟋蟀。

"极知仁者寿":深深明白仁者长寿,

# 仁者寿:《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未必海之深":未必像海那样深邃难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江二首(其二)》是南宋诗人苏泂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处暑时节的物候变化为切入点,通过描绘初秋凉意、鹤舞虫鸣等自然景象,展现了夏秋交替时的独特韵味。诗中“白头更世事”与“青草印禅心”的对比,既流露出诗人历经沧桑后的淡泊心境,又体现出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生活态度。末联“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的哲思,将景物描写升华为对生命境界的思考,使全诗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整首诗语言简净,意境清新,展现了诗人对时节变迁的敏锐感知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苏泂(1170?~?),南宋诗人。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相苏颂四世孙,曾拜陆游为师,少随其祖游宦入蜀,长而落拓四方。曾入建康幕,而终偃蹇不遇。苏泂与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其存诗多抒穷愁潦倒之情或师友赠答,题材较狭窄。《春歌》《江上遣兴》《抒怀》《西陵道中》《舟中》等诗,或清新流丽,或飘逸豪放,《金陵怀古》七绝多至二百首,尤为雄奇。他亦能词。著有《泠然斋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节令感怀诗。诗歌通过描写处暑后的凉意、老者的心境、鹤舞虫鸣等细节,展现了夏秋交替时的自然变化与人生感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细腻体察和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2. 分段赏析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这两句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夏秋之交的气候变化。“无三日”突出时令转换之快,“直万金”用夸张手法强调凉意的珍贵。诗人通过对比炎夏与初秋,将抽象的季节感受具象化,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那份久违的清爽。一个“直”字用得尤为精妙,既表现了凉意的直接爽快,又暗含价值判断。“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白头”与“青草”形成鲜明对比,白发象征岁月沧桑,青草则代表自然永恒。诗人巧妙地将人生阅历与自然景物相映照,“印”字用得极妙,仿佛禅心就印刻在这片青草之中,物我交融。这两句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淡泊心境,却又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自然中找到了精神寄托。“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诗人选取“鹤舞”与“蛩吟”两个典型意象,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婆娑”写出鹤舞的优雅从容,“断续”则准确捕捉到秋虫鸣叫的特点。这两句不仅描绘出秋日的闲适景致,更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感受,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结尾由景入理,却不显突兀。“极知”二字表明这是深思熟虑的感悟,将仁者之寿与大海之深作比,既肯定仁者境界之高,又以“未必”二字暗示其并非遥不可及。这种辩证思考体现了诗人通达的人生智慧,也使全诗在平淡中见深刻,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