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渴久矣":夏天的雨水渴求已久了,
"秋苗忧杭然":秋天的禾苗因干旱让人担忧得萎靡不振。
"至诚通祝版":人们极其虔诚的心意传到祝祷的木版上,
"灵贶逐香烟":神灵的恩赐随着香烟降临。
"桐祓应无讼":祈雨除灾之后社会应当安定无纷争,
"囷仓定有年":粮仓必定会有丰收之年。
"曹公三大堰":曹公修建的三大堰塘,
"一夜满民田":一夜之间就灌满了百姓的田地。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夏雨渴久矣,秋苗忧杭然”,开篇便点出久旱的背景。“渴”字将大地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夏日以来持续干旱、万物缺水的状态;“杭然”描绘出秋苗因干旱而萎靡不振的样子,“忧”字则直接抒发了人们对庄稼生长的担忧,为下文的祈雨行为做了铺垫。颔联“至诚通祝版,灵贶逐香烟”,写祈雨的过程与灵验的开端。“至诚”体现了人们祈雨时的虔诚之心,这份虔诚通过“祝版”(写有祝祷文的木版)传递出去;“灵贶”指神灵的恩赐,随着祭祀的香烟飘然而至,暗示祈雨开始显现效果,将人的诚心与神的回应相联系,充满了对神灵庇佑的感激。颈联“桐祓应无讼,囷仓定有年”,由祈雨得应联想到后续的美好景象。“桐祓”是古代以桐叶进行的除灾祈福仪式,这里借指祈雨后灾祸消除,社会安定,“无讼”便是这种安定的体现;“囷仓”指粮仓,“有年”意为丰收之年,诗人坚信雨水充足后,必然会迎来丰收,充满了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尾联“曹公三大堰,一夜满民田”,以具体的景象收束全诗,展现祈雨成功的直接成果。“曹公三大堰”点明了水利设施,“一夜满”突出了雨水来得迅速且充沛,原本干旱的农田得到滋润,画面感极强,既呼应了前文的“渴”与“忧”,也让丰收的希望有了坚实的依托,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之情。
下一篇:宋·文同《梁山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