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āng
shān

朝代:宋作者:文同浏览量:1
zhèng
fēng
gāo
suì
cāng
xiàn
céng
bào
lín
yǒu
cáng
cōng
qiàn
chū
chuán
wēi
dèng
yīn
yíng
zhuǎn
shàng
dào
jīn
xiān
jiā
yuán
kōng
liè
tái
diàn
殿
xiū
huáng
guà
xuán
liū
zuò
jué
yán
shǔ
biàn
lǎo
sēng
xiǎo
jīng
lùn
yán
guàn
chuān
穿
yǐn
shàng
gāo
lán
gān
jiāng
miàn
liáo
liáo
bǎi
nèi
shān
shuǐ
jìn
guān
shuí
wèi
zhōng
suǒ
jiàn
jiē
suǒ
yuàn
tīng
zhōu
bái
niǎo
jǐng
qīng
yān
sàn
wàng
guī
shū
zhōng
yán
pàn
xià
sōng
mén
shàng
guài
zhōu
rén
huàn

译文

正午风势渐强,于是停泊在苍溪县城。层叠的山崖环抱着林木,山中藏着苍翠茂密的寺庙。离船上岸踏上高险的石阶,树荫浓密,路径曲折萦绕。登上供奉金仙的寺院,沿虚空般的石阶排列着楼台殿阁。修长的竹林间悬挂着瀑布,静坐片刻便觉暑气消散。年迈的僧人通晓经典,讲经的话语透彻连贯。带我登上高阁,凭栏俯瞰江面。百里之内,山水尽显奇妙景观。谁说羁旅途中,所见都能如心所愿。水边沙洲白鸟聚集,城镇中炊烟袅袅消散。沉醉于此暮色中忘记归去,稀疏的钟声从山岩边传来。徘徊走下松木门,仍责怪船夫催促启程。

逐句剖析

"正午风色高":正午风势渐强,

"遂泊苍溪县":于是停泊在苍溪县城。

"层崖抱林木":层叠的山崖环抱着林木,

"有寺藏葱茜":山中藏着苍翠茂密的寺庙。

# 茜:一作蒨。草木青翠茂盛貌。

"出船步危磴":离船上岸踏上高险的石阶,

"荫密颇萦转":树荫浓密,路径曲折萦绕。

# 萦:一作索。

"上到金仙家":登上供奉金仙的寺院,

# 金仙:宋徽宗时对佛的称谓。

"缘空列台殿":沿虚空般的石阶排列着楼台殿阁。

"修篁挂悬溜":修长的竹林间悬挂着瀑布,

# 悬溜:悬:一作县。倾泻的小股水流,如小型瀑布、屋檐水等。,修篁:修竹,长竹。

"坐觉炎暑变":静坐片刻便觉暑气消散。

"老僧晓经论":年迈的僧人通晓经典,

# 经论:整理过的蚕丝,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言语何贯穿":讲经的话语透彻连贯。

"引我上高阁":带我登上高阁,

"阑干俯江面":凭栏俯瞰江面。

"寥寥百里内":百里之内,

"山水尽奇观":山水尽显奇妙景观。

"谁谓羁旅中":谁说羁旅途中,

"所见皆所愿":所见都能如心所愿。

"汀洲白鸟聚":水边沙洲白鸟聚集,

"井邑青烟散":城镇中炊烟袅袅消散。

"乐此暮忘归":沉醉于此暮色中忘记归去,

"疏钟起岩畔":稀疏的钟声从山岩边传来。

"徙倚下松门":徘徊走下松木门,

# 徙:一作徒。

"尚怪舟人唤":仍责怪船夫催促启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苍溪山寺》是北宋诗人文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以游踪为线索,描绘了诗人泊舟苍溪县后探访山寺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白描手法勾勒出层崖抱树的寺院环境,以“修篁挂悬溜”等意象展现山间清幽,又借老僧谈经、俯瞰江面等场景传递禅意与羁旅之思。全诗语言简练,结构层次分明,前半部分以游踪串联山水细节,后半部分以“汀洲白鸟聚”等画面收束,形成开阔与幽微的对比。诗中“寥寥百里内,山水尽奇观”等句既体现文同作为画家的空间观察力,也流露出其身处逆境时对自然之美的沉浸与超脱。作品通过动静结合的笔法,将禅意、羁旅与山水审美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正午风色高,遂泊苍溪县。”此句点明了时间和事件。“正午”明确了时间点,“风色高”描绘出中午时分风势较为强劲的状态。“遂泊苍溪县”则叙述了因为这样的风势等原因,船只停靠在苍溪县的情景。开篇简洁明快,直接进入叙事,让读者对诗人当时的行踪有了初步的了解。“层崖抱林木,有寺藏葱蒨。”这两句描写了苍溪县周边的景色。“层崖抱林木”,层层叠叠的山崖环抱着茂密的树林,一个“抱”字将山崖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山崖与树林之间亲密的依存关系,仿佛山崖是有生命的守护者。“有寺藏葱蒨”,在这片葱茏的景色之中,有一座寺庙隐藏其中。“藏”字用得极为精妙,既写出了寺庙被绿树环绕、若隐若现的状态,又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出船步危磴,荫密颇索转。”描绘了诗人从船上下来,沿着高而险的石阶行走的过程。“出船”承接上文停靠船只,“步危磴”点明了行动。“危磴”强调了石阶的危险与高峻,给读者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荫密颇索转”则描写了周围环境的幽深,“荫密”表示树木的枝叶茂密,遮天蔽日,“颇索转”说明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道路曲折,让人有些迷茫、探寻的感觉。“上到金仙家,缘空列台殿。”此处“金仙家”指代寺庙,形象地表现出寺庙的神圣之感。“缘空列台殿”描绘出寺庙建筑的壮观景象,台殿仿佛凌空而建,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给人一种空灵、高远的感觉,展现出寺庙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宏伟气势。“修篁挂悬溜,,坐觉炎暑变。”“修篁”指修长的竹子,“县溜”即瀑布。修长的竹子上挂着瀑布,这一景象极为奇特而美妙。“坐觉炎暑变”,诗人坐在这样的环境中,立刻感觉到炎热的暑气有了变化。一方面是竹子和瀑布带来的清凉之感,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烘托出此地环境的清幽宜人。“老僧晓经论,言语何贯穿。”描写寺中的老僧。“晓经论”表明老僧清晨就进行讲经论道的活动,体现出老僧的勤勉和对佛法的钻研。“言语何贯穿”则是对老僧言语的赞美,说明老僧讲经时逻辑清晰、条理贯通,展现出老僧的学识渊博和佛法的高深。“引我上高阁,阑干俯江面。”老僧引领诗人登上高阁。“引”字体现出老僧的热情好客。“阑干俯江面”描绘出在高阁之上,凭靠着栏杆俯瞰江面的情景,为下文描写江景和抒发情感做铺垫。“寥寥百里内,山水尽奇观。”站在高阁上眺望百里之内的山水景色,“寥寥”二字写出了视野的开阔。“尽奇观”则高度概括了这一片山水的美妙奇特之处,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惊叹和赞美之情。“谁谓羁旅中,所见皆所愿。”此句是诗人的感慨。在羁旅漂泊之中,本以为会充满艰辛和不如意,但没想到在这里看到的景色都是自己心中所期望的美景。“谁谓”一词加强了这种意外之感,也流露出诗人对这意外收获的欣喜。“汀洲白鸟聚,井邑青烟散。”继续描写江景和岸上的景象。“汀洲”是水中的小块陆地,“白鸟聚”描绘出白鸟聚集在汀洲上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井邑”指城镇,“青烟散”则写出了城镇上空炊烟袅袅升腾又渐渐消散的景象,展现出一种生活气息与宁静氛围的融合。“乐此暮忘归,疏钟起岩畔。”诗人沉醉于眼前的美景,以至于到了傍晚都忘记了返回。“乐此”直接表达出诗人对这里景色的喜爱。“疏钟起岩畔”,远处山岩边传来稀疏的钟声,这钟声在傍晚的宁静中显得格外悠扬,既增添了一种空灵的氛围,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徙倚下松门,尚怪舟人唤。”诗人在松门处徘徊流连,不舍得离开。“徒倚”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这种不舍之情。“尚怪舟人唤”,此时船夫前来呼唤诗人回去,诗人却感到奇怪,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山寺景色的留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同《夏日湖亭试笔》

下一篇:宋·文同《子平棋负茶墨小章督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