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人已散门阑静":官府里的吏员都已散去,门庭一片寂静,
"公事才休耳目清":公务刚刚处理完,我顿感耳目清净。
"窗下好风无俗客":窗边吹进宜人的清风,身旁没有庸俗的客人打扰,
"案头遗集有先生":书案上摆着陶渊明先生的遗集。
"文章简要惟华衮":先生的文章简明扼要,却如同华丽的礼服般珍贵华美,
"滋味醇醲是太羹":文章的韵味醇厚浓郁,恰似那质朴的太羹。
"也待将身学归去":我也想效仿先生归去过隐居生活,
"圣时争奈正升平":怎奈如今恰逢太平盛世,实在身不由己。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吏人已散门阑静,公事才休耳目清”,描绘了官府中吏员散去,门庭寂静,公事处理完毕后,诗人顿时感到耳根清净、身心舒爽。此联通过对环境和诗人状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闲适的氛围,为下文诗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陶渊明文集做铺垫,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忙碌公务之余对片刻宁静的渴望。颔联“窗下好风无俗客,案头遗集有先生”,进一步刻画了诗人读书时的惬意环境。窗外有宜人的清风轻拂,身旁没有庸俗之人打扰,书案上摆放着陶渊明的遗集。“好风”“无俗客”从感官和人际交往方面,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宜人,“案头遗集”则点明了诗人的阅读对象,体现出诗人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珍视,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悠然自得的文人读书图。颈联“文章简要惟华衮,滋味醇醲是太羹”,运用精妙的比喻来赞美陶渊明的文集。将陶集的文字表述比作华美的礼服,强调其文字精炼扼要却又珍贵华美;把陶集的韵味比作不加调料的肉汁,突出其质朴醇厚、耐人寻味。此联从文学鉴赏的角度,高度评价了陶渊明文章的艺术价值,展现出诗人对陶集的深刻理解与由衷赞叹。尾联“也待将身学归去,圣时争奈正升平”,诗人在前文对陶集的欣赏与沉醉基础上,直接抒发内心的感慨。他也想要像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去过自在的生活,然而“圣时争奈正升平”,无奈生在这太平盛世,自己不能轻易离去。这一联将诗人向往归隐的心愿与身处盛世不能遂愿的矛盾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情感上形成转折,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纠结。
上一篇:宋·文同《誓鬼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