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tián
zhōng
bìng
niú

朝代:宋作者:文同浏览量:1
lǒng
shàng
bìng
niú
liáng
bēi
máo
gǎo
tóu
jiǎo
chuí
liǎng
hān
xiā
zhǐ
chuǎn
céng
tóng
zuò
qiān
wǎn
gēng
sǒu
gǒng
jiē
zhāo
shǐ
使
jìn
ěr
zhǔ
rén
ān
zhī

译文

田垄上的病牛实在令人心酸,它的皮毛干枯蓬乱,头角无力地低垂着。两个鼻孔张得老大,只能独自急促喘息,四蹄瘦骨嶙峋,连皮肉都松弛下垂。牧童默默坐着,不再牵拉它,老农夫拱手站着,只能空自叹息。从早到晚被驱使劳作,力气早已耗尽,你这样死去,主人又怎会知道你的苦楚。

逐句剖析

"垄上病牛良可悲":田垄上的病牛实在令人心酸,

# 垄:一作“垅”。

"皮毛枯槁头角垂":它的皮毛干枯蓬乱,头角无力地低垂着。

# 槁:一作“杭”。

"两鼻谽谺只自喘":两个鼻孔张得老大,只能独自急促喘息,

"四蹄屴岌曾不皮":四蹄瘦骨嶙峋,连皮肉都松弛下垂。

# 皮:四库本作疲。

"牧童默坐罢牵挽":牧童默默坐着,不再牵拉它,

"耕叟拱立徒嗟咨":老农夫拱手站着,只能空自叹息。

"朝驱暮使气力尽":从早到晚被驱使劳作,力气早已耗尽,

"尔死主人安得知":你这样死去,主人又怎会知道你的苦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大热见田中病牛》是北宋诗人文同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围绕田间一头生病的牛展开,用“皮毛枯槁头角垂”“两鼻谽谺只自喘”这类具体描写呈现它的病态模样。诗中还提到牧童“默坐罢牵挽”、农夫“拱立徒嗟咨”这些旁观者的反应,共同勾勒出这头牛因过度劳作而濒临死亡的处境。最后一句“尔死主人安得知”借牛的遭遇隐喻人的境况,暗含对底层劳动者被压榨命运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描绘的意象清晰鲜明,体现了宋代田园诗关注现实的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北宋中期,当时社会正面临土地兼并加剧、农民赋役繁重的状况。文同身为文人兼官吏,长期接触基层百姓生活,亲眼见过耕牛因过度劳役而死亡的现实场景,于是以病牛为切入点,暗中映射农民的生存困境。诗里用到“屴岌”这类生僻字,也反映出宋代文人“以才学为诗”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病牛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困境。

2. 写作手法

铺陈:“垄上病牛良可悲,皮毛枯槁头角垂”,以“皮毛枯槁”“头角垂”勾勒出牛的整体憔悴形象,奠定悲悯基调。“两鼻谽谺只自喘,四蹄屴岌曾不皮”,分别聚焦牛的鼻孔和蹄部,通过局部描写强化其病痛感受。题中“大热”与牛的“喘”“疲”呼应,以酷暑环境铺陈病牛的挣扎,暗示其劳作之艰辛。

3. 分段赏析

首联“垄上病牛良可悲”直抒胸臆,点明病牛的可悲处境,奠定全诗哀伤基调。次句“皮毛枯槁头角垂”以具体形象强化悲情,皮毛干枯、头角低垂,直观展现病牛的虚弱与憔悴。颔联进一步刻画病牛的痛苦状态:“两鼻谽谺只自喘”写它鼻孔张大、艰难喘息,“四蹄屴岌曾不皮”状其蹄子颤抖、疲惫无力。“只自喘”“曾不皮”强调病牛的痛苦无人在意,只能独自承受,细节中透出深切的怜悯。颈联转向人物反应:“牧童默坐罢牵挽”,原本应牵牛劳作的牧童沉默静坐,不再驱赶;“耕叟拱立徒嗟咨”,年老的农夫拱手站立,只能空自叹息。两人的“罢”与“徒”,暗示病牛已完全失去劳动价值,被弃置一旁,无人真正关心其死活。尾联“朝驱暮使气力尽,尔死主人安得知”直指问题核心:牛从早到晚被役使,最终力竭而亡,主人却对此一无所知。前句揭露剥削的残酷,后句以反问强化批判,劳动者的苦难,在剥削者眼中不过是无关紧要的事。全诗通过病牛这一意象,暗喻底层劳动者的辛酸,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同《过高塶城》

下一篇:宋·文同《山城秋日野望感事书怀诗五章呈吴龙图》

猜你喜欢